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柑桔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从黄岩到临海:蜜橘兴衰启示录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观察与思考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00票  浏览33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2月18日 14:44

  -观察记者 戚永晔

  黄岩蜜橘说事

  1949年12月,毛主席第一次出访苏联,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斯大林会见毛泽东时,毛泽东与斯大林并排坐在沙发上,茶几上就放着一盘蜜橘。毛泽东亲手递上一只橘子给斯大林说:“这是中国最好的橘子——黄岩蜜橘,不要看它个小,但非常甜。”斯大林接过橘子,用粗大的手指一点点剥开橘皮,掰开半个橘子放到口中细细品味,一边点点头。尔后,斯大林通过翻译对毛泽东说:“黄岩蜜橘是橘中之王”。毛泽东听后高兴地笑了起来,并招呼大家一起品尝。在场的苏联其他官员对黄岩蜜橘的味道同样也赞不绝口。

  这是今天还珍藏在台州市图书馆里的《台州文史资料第三辑·黄岩柑橘史话》中,一段关于斯大林评价“橘中之王” 的记述。

  “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叶徒相似,其味不同。何也,水土异也。”在东海之滨的黄岩,以橘子而得名。这里种植蜜橘已有2300多年历史,所出产的橘子甘甜、鲜美,有“天下第一品”之美誉。更让黄岩人骄傲的是,历史上有多次别处引进黄岩蜜橘的尝试,都以“种不出这个味儿”而不了了之。可见这方水土的神奇。

  据说,黄岩蜜橘在唐代已被列为朝廷贡品。南宋高宗时,九月贡青柑,赞黄岩乳橘为“天下果实第一”。明永乐年间,日本僧人智惠来天台山进香,购食黄岩蜜橘后携籽播种日本九州,虽然和正宗的黄岩橘已有差距,但那甘甜的味道依然名满东瀛,日本人称之为“唐蜜橘”。久远的积淀和不凡的身世,让“黄岩”几乎成了蜜橘的代名词。

  但是,看似稳固的现实,也会在不知不觉里改变。

  蜜橘难卖,颓势并非一朝一夕

  2009年1月中旬,记者来到了黄岩。

  这确实是一个橘子丰收的好年景,在黄岩,尤其能让人感受到这种“橘红满眼”的氛围。在黄岩长途汽车站附近,记者看到了很多卖橘的农民—每人都是清一色的宽边布帽、花布衣服和布鞋,人手推着一辆小三轮,三轮上几框色泽红润饱满的橘子,被堆成很漂亮的宝塔形。

  记者上前问一位50多岁的卖橘老媪:“橘子多少钱一斤。”

  “五毛。”

  “那么便宜,是不是正宗的黄岩蜜橘啊?”

  “是啊,我家自己种的,不信剥个尝尝,甜呦。”

  “恩,是挺甜的,那么好的橘子,怎么没人来收购,自己拉出来卖呢?”

  “嗨,别提了,罐头厂收购的价太低了;卖鲜橘子嘛这年景满世界都是橘子,谁上你家来。没法,总不好看着一年心血烂掉,自己拉出来卖了。”

  “车站附近生意好么,一天卖得掉多少?”

  “比起其他地方来算不错了,大家橘子都难卖,车站口卖给外地人,一天能销掉二十斤吧。”

  “家里种了多少?橘子难卖是今年才有的事么?”

  “家里种了一亩半,一年能产好几千斤吧,大部分都没销掉,这在俺村里不算多。橘子这东西往年也难卖,我们年年自家拉出来卖,今年特别难,我儿子说这是经济危机影响。”

  “橘子难卖,为啥还要种橘子?”

  “祖祖辈辈都种,乡亲们都种,总不好把村里老多的橘树都砍了吧。”

  记者沿车站周围几条大街走了一圈,大约每四五米就有一辆小三轮在卖橘子,黄岩本地人说:“每天都有七、八十个人在卖吧,他们不是贩子,多半是橘农。”

  七、八十户橘农,那就意味着上千斤的橘子在车站附近等待出售,而此时已经是1月中旬,早已经过了11月左右橘子上市的时间,离过年也仅不到一周,每年销售橘子的黄金机会已经过去。小小一个汽车站背后就有这么大的数字,那整个黄岩呢?

  在黄岩西城街道大树下村里,记者遇到了一位牟姓的村委干部,提到橘子,老牟面露难色:“还有啥好说的呢,大家都难,又不是我们一家。”

  老牟说,大树下是传统黄岩蜜橘最主要的产地之一:“过去送往京城作贡品的本地早橘,咱这都有种。世世代代种这个啊,都有感情。全村400多亩地里,有185亩都是橘园。”

  记者问:“那今年为啥那么难卖呢?”

  老牟回答:“原因好几个吧,四川广元蛆柑影响了全国橘子销售的问题,这是肯定的;另外2008年黄岩的年景特别好,往年台州地区都是要刮台风的,是全国台风最频发的地区,我们当地人说,台州的‘台’可能就是因此得名。2008 年真的算是几十年一遇,台州居然没刮台风,这对橘子挂果是很有利的。到了秋天,满树当然是橘子了,真的是大年。”

  “橘子多了,就更难卖了对吗?”老牟回答:“恩,再加上国外经济形势不好,我们原本外销一块也受影响;台州本地民企多,很多企业状况不好就让务工人员提早回家了,这也让内销损失了一部分。几个原因加在一起,让橘子的销售陷入困境。”

  老牟告诉记者,今年卖不出去的橘子,多半是晚熟的品种,目前“整个黄岩都差不多”,橘子的销售量只占到总体产量的30%左右。

  一个疑问在记者脑中形成了:既然属于“天时”的不可抗原因那么多,那么为什么橘农口中,往年的橘子“也难卖” 呢?

  翻开资料,其实黄岩蜜橘的颓势并非一朝一夕,黄岩区农业局显示的历年数据是,自1983年以来,黄岩蜜橘的种植和销售一直处于逐步萎缩的状态。

  世界上从来没有无来由的转变,为什么是1983年?

  在此之前的计划经济年代,全国人民吃的橘子,七个里面有一个是黄岩蜜橘;世界人民吃的橘子罐头,两罐中有一罐就是黄岩生产的。黄岩橘的变化缘起1983年2月5日国务院下发的《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该办法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和长途贩运,市场管理转轨为经济建设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这样一来,原本单一模式的水果市场变成了多元化竞争的开放模式。

  同年5月,公社体制改革后,各地成立了工商管理所,原来的公社工商所撤销。这一举措,更激励了农民自主经营创新的情绪,水果市场彻底放开。从此,各种品牌柑橘纷纷抬头,消费者选择空间骤然变大,而保留着老一套经营运作模式的黄岩蜜橘则节节败退。

  1985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农产品展评会上,出乎意料地,黄岩送评的蜜橘产品名落孙山。我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得悉后,提笔画下《黄岩橘子,榜上无名》,画上的一颗黄岩蜜橘,耷拉着脑袋,伤心地向隅而泣。当时,这幅漫画震撼了黄岩所有的干部和老百姓。

  事实上,多年来黄岩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过重振黄岩蜜橘品牌的梦想。今天来到黄岩,“中国蜜橘之乡”、“中国橘都 ”的广告牌随处可见。在黄岩城郊的澄江街道凤阳村,记者找到了一个名为“中国柑橘观光园”的旅游景区。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景区,里面的所有布置都围绕着“橘”来展开,包括橘林观光道、橘神雕塑、品种园、咏橘碑林,几乎把所有能够介绍橘子的手法都用上了。一圈逛下来,留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黄岩与橘子的渊源确实深厚。

  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说,“中国柑橘观光园”其实早在2006年10月28日就已经开园,占地1000多亩,前后由黄岩政府拆资大约300万元建设而成,为的就是宣传黄岩蜜橘这个品牌,“慕名前来观光旅游的大多以团队游客为主,也不乏双休日自驾游的散客,最多时日游客量达到30多批次,1000余人。几年的运作下来,积累了不少游客基础,也有了一些影响力。”

  为了一个橘子品牌而建设一个景区,着实用心良苦。事实上,黄岩人的努力还在继续,2008年11月23日,中国柑橘博物馆也在黄岩落成,收藏、展示和保护了大量柑橘产业的文史资料。柑橘博物馆和柑橘观光园一静一动,相辅相成,可以说,黄岩人对橘子品牌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极致。

  天下的事往往事与愿违居多,广告打的好,可卖橘越来越难,种橘越来越少的现状,还是没能得到改变。

  小小橘子的背后,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样更深层的原因?

  记者把这个问题带到了台州市农业局。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