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CSA:打造农产品“民间特供”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方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5票  浏览11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7月12日 12:14

  近两年,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一种名为“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被引入国内。据统计,目前国内CSA项目已多达200余个,分布在全国近20个省市。
  
  在广东,有不少机构也在探索“社区支持农业”的本土化发展模式,如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的所长胡靖教授引入的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希望能够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消费者联盟”。在海外工作20多年的广州人杨学彬,从日本引入CSA经营理念,回国租下农场种植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而3名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创办的珠海“绿手指份额农园”,其尝试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注。他们通过组建社区消费者联盟,以半公益的性质来经营,达到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共担生产风险和分享利益的目的。
  
  尽管CSA模式发展过程中也存有困难,但其发展前景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看好。被称为“民间特供”的CSA模式下的农产品,也悄悄走上了普通消费者的餐桌。“这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你要带着公益心去做事。如果想在短期内获得较大利益,你一定无法坚持下去。”杨学彬认为。
  
  三农教授的CSA试验
  
  “未来可能会成立一个专门的企业,目标是通过组建社区消费者联盟,打通消费者与农业生产者的关系,既帮农民增收,又让消费者吃到安全好吃的食品。”
  
  “胡老师您好!我想要1只鸡、2瓶蜂蜜、2根茄子。”这是胡靖昨天上午收到的一条短信。
  
  “大家一般都是用短信告诉我需要哪些东西。”胡靖虽是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却有点“不务正业”:平时要上课、带研究生、搞科研,课余搞起“副业”——积极给省内一些偏远地区的农产品寻找销路。
  
  每年寒暑假,胡靖都会带着研究生下乡调研。有一次去南雄黄坑镇调研时,胡靖发现当地的晚稻米口感非常好。“我一口气吃了3碗。”
  
  当地村民告诉他,由于不少人外出务工,村民作为口粮种植的晚稻米还有不少剩余。“产量不多,交通又不方便,所以卖不上价。”当地村民说。
  
  回校时,胡靖带了一些小袋包装的当地米,分给身边的老师。没想到当晚就有老师给打电话,说“米很好吃,希望再买几十斤”。当时20多人加入了这次“团购”大米的活动,当地1500余斤晚稻米销售一空。
  
  这次经历让胡靖坚定了组建社区消费者联盟的决心。在此之前,胡靖在香港和台湾参加了一些CSA的论坛,“看到他们推广的这种农业经营模式非常好,加上我以前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就想实践一个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他说,“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当地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另一方面把消费者组织起来,两者之间既能实现信息共享,还能针对农产品集中地提出反馈意见,对生产者形成有效的反馈。”
  
  农民企业家彭健东是英德黄花镇的村民。他在英德承包了500亩的山地,种植蔬菜水果等。在一次社工服务活动中,两人结识了。胡靖的CSA理念吸引了彭健东,他带了些自己种植的稻米和蔬菜瓜果分给胡靖和同事尝鲜,“大家都觉得很好吃,说是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其中有种桔子和柚子杂交的新品种——可口柚,胡靖和同事吃过后直呼好吃,“很受欢迎,6个可以卖到50元,年前有个老师一次性订购了25箱。”
  
  有了固定的消费者群体,胡靖的CSA试验迈出了第一步。
  
  为了方便大家订货,胡靖创办了一个名为“岭南农庄”的网站。注册成为会员,就可以在网上下订单购买农产品。
  
  尽管如此,胡靖认为CSA模式大有前景。“未来可能会成立一个专门的企业,它不以盈利为目的,目标是通过组建社区消费者联盟,打通消费者与农业生产者的关系,通过这种模式,既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又能让消费者吃到安全、好吃的食品,一举两得。”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