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苹果囤积渐成赌局
以往促使苹果价格坚挺的销售链条,在这个秋天终于断裂。
本报调查显示,以刚刚上市、素有“带头大哥”之称的沂源红富士苹果为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地苹果的平均价格已普遍下降10%-20%,报2.1-2.3元/斤。
剔除外部因素,连续两年,当地众多苹果囤积者的接连失手,是导致今年价格下滑的重要因素。水果经纪人和冷库库主逐渐开始退出囤积者队伍,而一众果农只得开始自己储存。
“于低谷时掘机会”,混迹当地苹果市场十多年的沂源中庄水果经纪人——江秀清(音)又贷了上百万再次进入这一市场。
今年,沂源苹果市场依旧波诡云谲。同比下降10%-20%的苹果价格倒逼果农李树勤自存苹果。文/图鲁中晨报记者冯冬宁苹果价格跌回两年前
10月16日,沂源的天,阴晴未定。
沿鲁阳大道一直前行,我们来到有着“鲁中花果山乡”美誉的沂源县中庄镇。
57岁的中庄果农李树勤蹲在房前的那棵大树下,挑拣着地上的那堆苹果。
这是他全家辛劳一年的成果,“一亩七分地,产了一万两千斤。”李介绍说。对于这样的收成,他十分满意,尽管今年春天,自家的果树因“倒春寒”被打落了不少花朵。
不过,价格却令他十分失望。“这堆苹果平均价才2.1—2.3元/斤。”
李树勤的苹果是素有“带头大哥”之称的沂源“红富士”,其“平均价”由80、75、70果径按照5:3:2统一计算得出。
而在去年同期,此品种报价尚为“2.5-2.8元/斤”。“即便是2010年,红富士的平均价还两块三四呢……”“我们曾对今年的价格充满希望。”面对普遍下降10%-20%的价格,西里镇果农于新莲倦意顿生,“农药、肥料成本还那么高……”
来自沂源官方的数据显示,目前,当地苹果种植面积已高达30万亩。即便按照“每亩苹果一万斤、每斤苹果跌幅10%-20%”计算,“(财富缩水)这个数字也相当庞大。”沂源林果部门一名官员表示。
事实上,苹果价格“跳水”的不仅仅是沂源。来自烟台、陕西等地的消息称,今年的红富士苹果价格均处于下行通道。连续两年收储苹果都赔钱
到底是什么让苹果价格跌回两年前?本报在沂源实地调查发现,除了苹果丰收、经济增速下滑致使需求不振等外在因素,市场人士认为,“连续两年当地众多苹果囤积者的接连"失手",导致今年收储热情降低”。
以2010年10月为例,随着“红富士”苹果的成熟,天气因素被频繁渲染的背景下,当地的苹果价被迅速抬升:一路从2.0元/斤窜至2.8元/斤……堪称“疯涨”的苹果价格自然吸引了大批炒家。苹果价格集体涨价的2010年最后一季度,在当时农产品涨价效应下,吸引了大批苹果囤积者,期间,除了沂源当地水果经纪人和冷库库主外,不乏有行业外炒家加入。
然而,去年春节之后,苹果行情遭遇强烈打击,价格一路下滑,“割肉行为”在沂源囤积队伍中,频繁发生。“我清楚地记得,2011年的春节是个节点,节前卖苹果能赚钱。节后就赔大了。”淄博德隆昌果蔬有限公司“掌门人”王先涛回忆,那一年,他们没有赚钱。
2011年10月,历史再次重演。“虽然有2010年的惨痛教训,但根据"一年熊一年牛"的判断,加上对当时市场行情的调查,很多人再次出手。”王称。在此背景下,去年上市的沂源红富士苹果价格被一路拉高,超越2010年的价位,平均价格报2.5-2.8元/斤。“如果说,2010年上市的苹果还有2011年春节前的一轮好行情支撑,那么2011年上市的苹果则在一直低迷。”王先涛说,这一年,他每斤苹果赔了0.3-0.5元。但他并非赔的最多的人。
在沂源苹果的囤积大军中,“连续两年,赔钱者占7成以上。”在沂源水果市场打拼了15年的水果经纪人张玉刚称。苹果囤积开始转向产业最上游
连续两年亏损,大大消耗了众多水果经纪人、冷库库主们的囤积热情。“目前,只有一两家收购苹果。”沂源中庄镇果农邵彦平称。
10月16日,本报在此实地调查发现,不仅以往车水马龙的中庄大街冷清了许多,就连当地颇具盛名的水果商——于永琦也收敛起来。“行情不好,再等等看。”于妻告诉本报。在她的面前是那座容量高达300万斤的冷库,冷冷清清。
前述德隆昌果蔬“掌门人”王先涛也表示,“赔怕了,不敢再收苹果,等等再说吧!”
沂源苹果的收储生态也悄然改变。
10月16日下午,本报记者在沂源兴宇冷库看到,尽管库主们并未启动收储计划,但还是有不少果农把苹果存到这里。“目前,入库的苹果,都是果农自存。”该库库主曹胜称。
同样,在淄博德隆昌果蔬旗下的两座容量各300万斤的冷库前,果农邵彦平也把自家的一万多斤苹果拉到了这里,“没有人收,还是自己存吧。”
有此举动的沂源果农不在少数,“目前沂源中庄、张家坡等4个苹果大镇,已经采摘、存入冷库的苹果8成以上为果农自存。”前述沂源林果部门的官员表示。
而两年之前,很多苹果尚未成熟便被水果商们订购一空。
事实上,在沂源,“果农自存苹果”的现象并非首次出现,且这一比例在不断放大。“与往年价格高企时,果农自己主动储存苹果相比,今年,对当前价格不满的果农这一行动多少有点被动的意味。”王先涛称。有人贷款囤货赌行情好转
普遍的观点认为,尽管果农自存苹果的举动存在“省时省工提高入库效率、入库及时保证苹果储存质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苹果成交成本,让苹果在进入市场时具有价格优势”等优点,并解决了困扰大多数收购商资金过大的问题,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果农自存”行为,显然让市场风险向下转移。“以往承担更多风险的是水果经纪人和水果商,如今换成我们。”邵彦平抱怨道。“教训就在那里摆着,赔钱的事不能老干吧?”王的话语很具代表性。
不过,市场也从来不缺乏“敢为者”的身影。本着“于低谷时掘机会”的观点,驰骋当地苹果市场长达十多年的沂源中庄水果经纪人——江秀清(音)选择了与王先涛迥异的套路“出牌”。
10月16日,本报记者从江本人那里获知,今年,他计划再斥资上百万囤积50-60万斤苹果。
而囤积苹果的资本,江秀清毫不讳言地说,全部来自贷款,利息为一分多,“我就不信,连赔两年,今年我还赔?”
在沂源西里镇,水果商队伍中也不乏有类似江秀清这样的人。“风险与收益并存,只要努力跑市场,相信面包会有的。”西里镇水果经纪人李明军也称,今年将收购20万斤。
伴随着这种“逆势出牌”行动的再次发生,今年沂源苹果市场风云再起的同时,也再次埋下了泡沫的种子。
今年,沂源苹果市场依旧波诡云谲。
本报调查显示,以刚刚上市、素有“带头大哥”之称的沂源红富士苹果为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地苹果的平均价格已普遍下降10%-20%,报2.1-2.3元/斤。
剔除外部因素,连续两年,当地众多苹果囤积者的接连失手,是导致今年价格下滑的重要因素。水果经纪人和冷库库主逐渐开始退出囤积者队伍,而一众果农只得开始自己储存。
“于低谷时掘机会”,混迹当地苹果市场十多年的沂源中庄水果经纪人——江秀清(音)又贷了上百万再次进入这一市场。
今年,沂源苹果市场依旧波诡云谲。同比下降10%-20%的苹果价格倒逼果农李树勤自存苹果。文/图鲁中晨报记者冯冬宁苹果价格跌回两年前
10月16日,沂源的天,阴晴未定。
沿鲁阳大道一直前行,我们来到有着“鲁中花果山乡”美誉的沂源县中庄镇。
57岁的中庄果农李树勤蹲在房前的那棵大树下,挑拣着地上的那堆苹果。
这是他全家辛劳一年的成果,“一亩七分地,产了一万两千斤。”李介绍说。对于这样的收成,他十分满意,尽管今年春天,自家的果树因“倒春寒”被打落了不少花朵。
不过,价格却令他十分失望。“这堆苹果平均价才2.1—2.3元/斤。”
李树勤的苹果是素有“带头大哥”之称的沂源“红富士”,其“平均价”由80、75、70果径按照5:3:2统一计算得出。
而在去年同期,此品种报价尚为“2.5-2.8元/斤”。“即便是2010年,红富士的平均价还两块三四呢……”“我们曾对今年的价格充满希望。”面对普遍下降10%-20%的价格,西里镇果农于新莲倦意顿生,“农药、肥料成本还那么高……”
来自沂源官方的数据显示,目前,当地苹果种植面积已高达30万亩。即便按照“每亩苹果一万斤、每斤苹果跌幅10%-20%”计算,“(财富缩水)这个数字也相当庞大。”沂源林果部门一名官员表示。
事实上,苹果价格“跳水”的不仅仅是沂源。来自烟台、陕西等地的消息称,今年的红富士苹果价格均处于下行通道。连续两年收储苹果都赔钱
到底是什么让苹果价格跌回两年前?本报在沂源实地调查发现,除了苹果丰收、经济增速下滑致使需求不振等外在因素,市场人士认为,“连续两年当地众多苹果囤积者的接连"失手",导致今年收储热情降低”。
以2010年10月为例,随着“红富士”苹果的成熟,天气因素被频繁渲染的背景下,当地的苹果价被迅速抬升:一路从2.0元/斤窜至2.8元/斤……堪称“疯涨”的苹果价格自然吸引了大批炒家。苹果价格集体涨价的2010年最后一季度,在当时农产品涨价效应下,吸引了大批苹果囤积者,期间,除了沂源当地水果经纪人和冷库库主外,不乏有行业外炒家加入。
然而,去年春节之后,苹果行情遭遇强烈打击,价格一路下滑,“割肉行为”在沂源囤积队伍中,频繁发生。“我清楚地记得,2011年的春节是个节点,节前卖苹果能赚钱。节后就赔大了。”淄博德隆昌果蔬有限公司“掌门人”王先涛回忆,那一年,他们没有赚钱。
2011年10月,历史再次重演。“虽然有2010年的惨痛教训,但根据"一年熊一年牛"的判断,加上对当时市场行情的调查,很多人再次出手。”王称。在此背景下,去年上市的沂源红富士苹果价格被一路拉高,超越2010年的价位,平均价格报2.5-2.8元/斤。“如果说,2010年上市的苹果还有2011年春节前的一轮好行情支撑,那么2011年上市的苹果则在一直低迷。”王先涛说,这一年,他每斤苹果赔了0.3-0.5元。但他并非赔的最多的人。
在沂源苹果的囤积大军中,“连续两年,赔钱者占7成以上。”在沂源水果市场打拼了15年的水果经纪人张玉刚称。苹果囤积开始转向产业最上游
连续两年亏损,大大消耗了众多水果经纪人、冷库库主们的囤积热情。“目前,只有一两家收购苹果。”沂源中庄镇果农邵彦平称。
10月16日,本报在此实地调查发现,不仅以往车水马龙的中庄大街冷清了许多,就连当地颇具盛名的水果商——于永琦也收敛起来。“行情不好,再等等看。”于妻告诉本报。在她的面前是那座容量高达300万斤的冷库,冷冷清清。
前述德隆昌果蔬“掌门人”王先涛也表示,“赔怕了,不敢再收苹果,等等再说吧!”
沂源苹果的收储生态也悄然改变。
10月16日下午,本报记者在沂源兴宇冷库看到,尽管库主们并未启动收储计划,但还是有不少果农把苹果存到这里。“目前,入库的苹果,都是果农自存。”该库库主曹胜称。
同样,在淄博德隆昌果蔬旗下的两座容量各300万斤的冷库前,果农邵彦平也把自家的一万多斤苹果拉到了这里,“没有人收,还是自己存吧。”
有此举动的沂源果农不在少数,“目前沂源中庄、张家坡等4个苹果大镇,已经采摘、存入冷库的苹果8成以上为果农自存。”前述沂源林果部门的官员表示。
而两年之前,很多苹果尚未成熟便被水果商们订购一空。
事实上,在沂源,“果农自存苹果”的现象并非首次出现,且这一比例在不断放大。“与往年价格高企时,果农自己主动储存苹果相比,今年,对当前价格不满的果农这一行动多少有点被动的意味。”王先涛称。有人贷款囤货赌行情好转
普遍的观点认为,尽管果农自存苹果的举动存在“省时省工提高入库效率、入库及时保证苹果储存质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苹果成交成本,让苹果在进入市场时具有价格优势”等优点,并解决了困扰大多数收购商资金过大的问题,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果农自存”行为,显然让市场风险向下转移。“以往承担更多风险的是水果经纪人和水果商,如今换成我们。”邵彦平抱怨道。“教训就在那里摆着,赔钱的事不能老干吧?”王的话语很具代表性。
不过,市场也从来不缺乏“敢为者”的身影。本着“于低谷时掘机会”的观点,驰骋当地苹果市场长达十多年的沂源中庄水果经纪人——江秀清(音)选择了与王先涛迥异的套路“出牌”。
10月16日,本报记者从江本人那里获知,今年,他计划再斥资上百万囤积50-60万斤苹果。
而囤积苹果的资本,江秀清毫不讳言地说,全部来自贷款,利息为一分多,“我就不信,连赔两年,今年我还赔?”
在沂源西里镇,水果商队伍中也不乏有类似江秀清这样的人。“风险与收益并存,只要努力跑市场,相信面包会有的。”西里镇水果经纪人李明军也称,今年将收购20万斤。
伴随着这种“逆势出牌”行动的再次发生,今年沂源苹果市场风云再起的同时,也再次埋下了泡沫的种子。
今年,沂源苹果市场依旧波诡云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