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产品降价却滞销 农民合作社向何处去
出路还需顶层设计
一方面是农民自发组建的合作社惨淡经营,一方面是龙头企业组建的合作社勉强维持,农民合作社的现状和出路变得令人担忧起来。
“目前来看,在政策没有更大力度支持的情况下,自发组建的农民合作社在与上下游谈判时的确缺乏有分量的筹码。”山东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农业厅农产品市场分析专家杜岩,对农民合作社运作了近10年之后依然举步维艰的现状,不无失望。
他分析,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上,农民合作社目前只是在产品生产环节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而农户经营规模小、信息渠道少、组织化程度低、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的状况依然如故。
他认为,政府应该下更大的力气,成立更加专业的机构,辅导农民组建规模更大、组织性更强的农民合作社,由更加专业的人士对合作社进行更加市场化的运作。
虽然“委身”龙头企业的合作社暂时避免了随时可能解体的境遇,但是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对此表示的担忧多于欣喜:“这种合作社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社,是需要求证的,判定的标准是:这种合作社如果有收益,其与龙头企业交易所获得的收益是否又按照一定市场规则返还给了农户。”
有别于业内众口一词的“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让农民进龙头企业当农业工人”的呼声,党国英更倾向于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基础上,让主动放弃土地的农民进城务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政府重点培养种田大户成为家庭农场主,并把这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农场主组织起来,成立真正有资本与上下游谈判的合作社。
当然,这是一个彻底改变中国社会二元制结构的大变局,需要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和更多相应配套措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