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长在架子上种植采摘两方便
本报记者 李锐 吴佩 何烨
节假日全家一起到京郊的农田去采摘,一直是北京市民热衷的休闲度假方式。而春节长假,对具有经济头脑的农民们来说更是充满了商机。元旦刚过,他们已经开始摩拳擦掌,而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科技人员今年又为广大农户和市民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科技贺礼。
“眼下,我们北京的草莓已开始挂果了。春节前后,草莓温室里也将迎来一批批前来采摘的游客。现在,我们推出了高架基质栽培新技术,把草莓种在架子上,不仅方便农户种植,更方便游客采摘。”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宗静对记者说。
草莓长在架子上,听着就新鲜。日前,记者来到北京市昌平区的草莓温室里一探究竟。
引进栽培新模式,草莓长在架子上
1月11日下午,尽管外面天寒地冻,可是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特菜大观园的草莓连栋温室内却是暖意融融。一走进这个近3000平方米的连栋温室,记者就明显感觉到了温度的差异。
“草莓是一种对温度要求较高的水果,在温室里种草莓,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好草莓的生长温度。”宗静告诉记者,草莓在苗期和结果期分别要求温度达到25℃和22℃,即使是结果期的晚上,温度也要保持10℃,1~2℃的变化对草莓的产量影响很大。眼下正处于草莓的挂果期,温室内的温度都在24℃左右。
最令记者惊讶的是,与平时长在地里的草莓不同,这里的草莓全都长在齐腰高的架子上,肥厚的叶子一丛丛的,红艳鲜亮的草莓随着枝桠一颗颗探出来,非常可爱。拨开层层叶子,可以看到下面是用塑料膜包裹的土壤,滴灌的扁长管道就沿着每一株草莓的根部纵向延伸,在每一垄草莓的上方,每隔几米就有一块黄色的防虫板,以色诱杀飞虫。
“这是我们农技推广站在2009年从日本引进来的一种新型设施草莓栽培模式,叫做草莓高架基质栽培。”据宗静介绍,在这个试验温室中,草莓的生育期管理全面采用电脑控制,几时通风,几时施肥、浇水都通过电脑完成,根据草莓需要的生长条件严格调节,为草莓生长创造出一个最佳的生育期,而且,园区的草莓种植时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去栽培的,从基质栽培到肥水管理,从种苗消毒到生物防治均有严格的管理体系。
在草莓高架下,记者掀起了塑料膜,一个个白色的菌棒整齐的重叠码放着。蘑菇怎么会种在草莓架下?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吴尚军笑着说:“我们是利用草莓生长的湿度、温度等特性,套种平菇,和草莓互补错季上市,这也是在尝试一种相互补充的栽培模式,以放大经济效益。除了套种平菇,现在我们也还尝试套种葡萄、西甜瓜等等,农民亩增收最高达上万元。”
农民站着种草莓,省工省时又省力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的魏建忠和王轶怡夫妇已经种了7年的设施草莓,家里有11栋标准化草莓日光温室。去年9月,夫妻俩在2栋温室里搭了架子,开始试验草莓高架基质栽培新模式。在夫妻俩的温室里记者看到,种在架子上的草莓已经七成熟。
“与传统的土壤栽培相比,草莓种在架子上,真是帮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原来干活要弯腰,累得不行,现在基本都不用了,特别人性化。”42岁的王轶怡对记者说,长年的弯腰劳作,对大多数果农的身体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伤,而站着种草莓,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强度和负担。同时,在眼下招工难,用工贵的情况下,如果是站着劳动,也更容易招工。“如果我们其他的农作物也能像种草莓一样站着干活,那就更好了。”
从2009年引进至今,草莓高架基质栽培技术首先在北京小汤山特菜大观园内的连栋温室里试验成功,有效解决了常规土壤栽培中定植、抹芽、打老叶、采收等弯腰作业的问题。
据了解,按照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以试验示范、应急保障、休闲观光为目标的要求,高架基质栽培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宗静说:“高架基质栽培新技术,将会是我们未来设施草莓种植的新趋势。”
对于草莓高架基质栽培来说,它的另一项重要技术特点就是基质栽培。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在小汤山特菜大观园的温室里,基质苗定植的比例占到3/4,其中营养钵苗占1/3,槽苗占2/3。
“相对于裸根苗而言,槽苗和营养钵苗的定植成活率高,能达到95%以上,而且果实成熟会相对早一些,延长了果实采摘期,从12月可以一直延续到来年的6月,跨越元旦、春节、元宵节、妇女节、劳动节等多个节日,弥补了冬季鲜果生产的淡季,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成为了市民采摘的理想选择。”宗静说。
新模式尚在推广,期待市场好前景
目前,北京市设施草莓生产面积达到了8500亩,共有11000栋日光温室。宗静介绍说:“大多数的农民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土壤栽培模式,高架基质栽培模式的比例尚不到2%,还在示范推广阶段。”
“方圆几十里种草莓的,只有我们家在用这种新的栽培技术。新技术的推广,总是需要时间的。”曾赴台湾和西班牙参观学习过现代农业的魏建忠夫妇告诉记者,无论是传统的土壤栽培,还是高架基质栽培,自己的日光温室,从定植到采收,从栽培到管理,从蜜蜂授粉到滴灌控温,全程都实现草莓栽培关键技术的集成运用。“现在种草莓,已经不是缺技术的问题,而是理念的转变。”
在他家的温室里,记者看到,高架基质栽培由于要保持每垄一定的间距,每个标准温室会比土壤栽培的少10垄左右。对于产量,王轶怡却并不担心:“少10垄在产量上肯定会比原来少一些,但只要技术运用得当,这种损失完全可以弥补;而且,搭建这个高架的成本是2万多元钱,政府补贴2万元钱,我们自己出个零头就成。”
虽然今年的2栋温室的试验结果尚未揭晓,但王轶怡相信,长在架子上的草莓,一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采摘。“你看,这高架基质槽离地面有1米多,游人们完全可以站着采摘草莓,不用弯腰,特别干净方便。”王轶怡笑着说。
据了解,魏建忠家的草莓大部分以采摘为主。根据品种的不同,草莓的采摘价格从60元~150元不等,以春节期间的客流量为最多。目前一个温室年产生的经济效益是2~3万元,算下来,这对草莓夫妇一年有近30万元的收入。而在整个北京市,像他们这样的草莓种植大户还有很多,目前北京市的大多数草莓也多以采摘销售为主。
“我想,一旦我们的新模式在草莓种植大户这里示范应用成功,那推广和应用起来就很容易了。到那时,不仅农民种草莓轻松,游客们摘草莓也轻松,而且,我们农民的腰包一定会越来越鼓。”宗静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