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安岳 挺起中国柠檬民族品牌的脊梁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资阳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42票  浏览17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4月12日 12:48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国内柠檬产量为1.5万吨左右,去年国内柠檬的产销量近10万吨。目前,柠檬这一后小康时代的标志果品,正从传统的食用向药用、保健、美容、化工领域扩展,“浑身都是宝”的特点使得柠檬迅速被国人所接受,在去年的欧盟市场柠檬以4欧元/公斤的价格倍受关注。然而,说到中国的柠檬,不得不说到安岳这座川东大县:四川省安岳县,2000年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中国唯一的“柠檬之乡”,中国柠檬行业标准由该县制定,并拥有中国第一个柠檬外贸出口经营权、中国第一个柠檬境外注册商标,获得中国第一个柠檬单项包装注册和基地备案,占据中国柠檬80%的份额……2009年安岳新定植柠檬51397亩,全县柠檬栽植面积超过31万亩;柠檬鲜果产量15万吨,果农收入6亿元,实现柠檬产业总产值15亿元。预计到2020年,安岳柠檬将实现“三百工程”,即以安岳为核心的柠檬种植区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100万吨、产值100亿元。目前的安岳正从“中国柠檬之乡”蝶变为“中国柠檬之都”。
  
  一个县城为何在短短的80年内将中国柠檬由沉寂引领向了辉煌?柠檬的价值到底何在?柠檬的前景到底如何?让我们走进这座柠檬之城。
  
  创业篇
  
  “中国柠檬之乡”的建立
  
  在相当一段时间,世界柠檬市场的格局均被美国加州柠檬、意大利西西里柠檬等多个国外品牌所占领。就连目前占据中国柠檬80%份额的安岳县,在几十年前也仅仅是把柠檬作为观赏植物。事情要追溯到1926年。当年,华西医大加拿大籍教授丁克森来华时从美国带来一株尤力克柠檬苗,在成都华西医大校园内作观赏栽培。1929年,就读于该校的安岳籍人邹海凡突发奇想,将尤力克柠檬苗引回安岳县龙台镇家中进行栽培。随后的几十起中,安岳人种植柠檬主要是观赏、鲜食和药用。
  
  1960年,安岳县原龙西乡开始栽植柠檬200株;1965年栽植1000亩;到70年代末,安岳县在成都和重庆香料厂的支持下,办起了芳香油厂,生产迅速发展,柠檬鲜果和芳香油产量跃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
  
  随着安岳柠檬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该县柠檬相继被有关部门认可:1986年安岳被国家计委、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商品生产基地县;1993年安岳柠檬在泰国国际水果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后多次获得国内优质柑桔类评比最高奖;1999年,安岳尤力克柠檬被确定为全国柑桔品种结构调整推荐品种;2000年12月,安岳县被命名为“中国柠檬之乡”。2009年,安岳全面完成国道319沿线百里柠檬产业带的打造和“魅力柠海”的建设,科学规划了内遂高速安岳段沿线柠檬产业带18750亩,逐步推动安岳柠檬向块状化发展。柠檬种植发展的同时,安岳柠檬加工业同步跟进,目前,安岳有柠檬加工企业近20个,年加工能力5万吨,生产开发柠檬油、柠檬果胶、柠檬发酵果酒、柠檬发酵果醋、柠檬茶、柠檬饮料等系列产品十多个。
  
  从民间追捧到被国家部委认可,一株柠檬引发了一个县30万群众的种植热情、引发了一个“中国柠檬之乡”的裂变,安岳柠檬的发展势头可谓“一日千里”。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柠檬价位的不断攀升。从最初的几毛钱一斤到现在的几块钱一斤,柠檬种植的经济效应不断凸显,也让更多人加入到柠檬种植的行业当中。
  
  成就篇
  
  “中国柠檬之都”喷薄而出

  
  随着柠檬产业基地的不断扩张,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营销市场网络不断延伸,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特产文化不断发展,安岳正从单纯的柠檬生产向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特产文化于一体的方向拓展和提升,“中国柠檬之乡”向“中国柠檬之都”迈进自然顺理成章。安岳柠檬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赢得了“中国柠檬看四川,四川柠檬看安岳”的美誉。
  
  对取得的这些成绩,安岳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钟毅认为,安岳柠檬之所以能够在21世纪初取得辉煌成就,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品质,经过多个权威机构的多次检测,安岳柠檬的多项指标明显高于世界著名的美国加州柠檬和意大利西西里柠檬;二是规模,安岳柠檬产量、规模、市场占有率均逾全国的80%。所以,安岳柠檬作为“小资生活”的代言水果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基于此,钟毅说:在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地提出了建设‘中国柠檬之都’的宏伟目标,并把“中国柠檬之都”作为安岳对外开放的一张最具特色的牌打出去。
  
  建设“中国柠檬之都”的提法一呼百应,受到了群众、业主、营销大户、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柠檬鲜果及其加工产品远销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3月,中国“菜篮子”巨头香港华润集团五丰行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晋清女士亲自赴资阳和安岳县政府专题研究柠檬进入香港相关事宜。4月,香港华润集团五丰行有限公司派出了以副总秋健为组长的投资考察调研小组深入安岳柠檬种植园、柠檬加工园区作了细致的调研。五丰行拥有3000家零售超市,具有打通市场和进行食品经营管理的先进经营理念;而安岳柠檬及其加工制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如何推进双方优势互补,形成品牌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做大做强,双方就此进行了亲密接触。
  
  2008年10月,德国DFM公司与安岳县签下上万吨的销售大单。同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第六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安岳柠檬大放光彩。
  
  2009年3月,上报的《安岳柠檬鲜果》国家标准和编制说明,经专家组成员多次论证、修改,得到了国标委的认可,被确定为2009年第二批拟立项国家标准项目。同年9月30日,国标委在其官方网站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示。这预示着《安岳柠檬鲜果》将上升为国家标准,安岳柠檬为统一我国柠檬鲜果质量奠定了基础。
  
  2009年9月,欢乐中国行剧组深入安岳,为安岳柠檬制作专题片时,外景主持人张蕾对中国安岳的柠檬表示出了极度震惊。
  
  去年闭幕的西博会上,安岳柠檬一枝独秀,受到多家媒体的热捧。安岳柠檬担当区域经济“引擎”得到推崇,签约金额创下历年之最。
  
  同时,安岳柠檬的种植面积正以每年数万亩的速度递增,中国第一个柠檬单项包装注册和基地备案、中国第一个柠檬外贸出口经营权、中国第一个柠檬境外注册商标,相继被安岳人收入囊中。2009年,安岳县荣获“全国柑桔20强县”称号;“安岳柠檬”成功创建“四川名牌产品”,申报“四川省著名商标”已公示;编制的《柠檬鲜果》国家标准已成功获得国家标委立项。
  
  展望篇
  
  中国第一,世界知名
  
  安岳“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量2009年全省第一,2010年全省第二,这背后隐藏着的是安岳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腰包鼓了起来的很大功劳在于柠檬产业的发展,产品的走俏。”该县商务局一名同志如是说。
  
  “不仅打造成为中国第一,还要打造成为世界知名”,这是安岳人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也是安岳柠檬挺起中国柠檬民族品牌的脊梁的宣誓。近年来,安岳大力实施了基地拓展、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科技提升、文化助推五大工程,建设中国第一生产、加工、营销、研发、文化中心,以从不同方面寻求破题:——打造中国柠檬第一生产中心。着力引进柠檬优良品种,对现有品种选优提纯,培育柠檬新品系,形成安岳自有柠檬优良品种品牌。建设优质柠檬基因库、良种母本园、采穗圃,严格执行柠檬苗木“三证两书”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柠檬苗木繁育体系,大力推行工厂化营养袋育苗,淘汰劣质苗木。严格执行《柠檬体系标准》,积极开展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成中国柠檬生产核心区。预计到2020年,全县柠檬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区)种植柠檬20万亩,产量达100万吨,产值达100亿元。
  
  ——打造中国柠檬第一加工中心。大力引进资本实力雄厚、管理能力强、品牌效应好的柠檬加工企业入驻安岳,成为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柠檬加工企业集团,带动柠檬加工业提质转型,提高柠檬产业竞争力,形成年加工鲜柠檬10万吨以上的能力,建成亚洲最具实力的柠檬加工企业集群。——打造中国柠檬第一营销中心。从宣传、开发、保护三个层面入手,着力向世界推出“安岳——中国柠檬之都”名片;搭建柠檬专业交易平台,完善贮藏、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信息发布、市场管理体系,建立柠檬期货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柠檬分会作用,重点开拓美国、日本、欧盟等国际市场,进一步巩固广州、北京等国内市场,提高“安岳柠檬”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建成中国最大的柠檬及系列产品集散地。
  
  ——打造中国柠檬第一研发中心。建立柠檬检验检测体系,研究制定农药及其他有害物残留检验检测技术规程,构建溯源体系,确保柠檬及其产品安全。加强综合科研项目论证,建成集技术研究、信息网络、产品展示于一体的“中国柠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筹办一次以上“柠檬专家论坛”,加强与国际、国内合作,建成国际柠檬研发技术人才高地。
  
  ——打造中国柠檬第一文化中心。追溯柠檬产业发展历史渊源,丰富柠檬文化内容。培育柠檬与健康等时尚消费文化,不断增强国内外对柠檬及其产品功能的认识,推动全社会柠檬消费时尚观念的形成。整合柠檬、石刻两大资源,着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营造“遍地栽植柠檬树、处处皆闻柠檬香、样样彰显柠檬影”的独特城市文化,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三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建成中国柠檬文化名城。
  
  安岳柠檬,魅力与豪情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正泼墨书写着绚丽的锦绣文章。■汪思全本报记者李亮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