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苹果:陕西的奇迹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2票  浏览18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9月22日 16:28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以陕西为中心的黄土高原,干旱、荒凉、贫瘠是代名词。改革开放似春风,在黄土高原本有的黄色基调上,竟然唤来了浓重的绿色和红霞般的色彩,亘古的莽原从此青春焕发,不但在共和国,即就是在全球的版图上,人们的眼光被这片神奇的高原吸引着:就在西安以北,延安一带,由东向西一条带上,那里出产苹果,出产全球最好的苹果。
  
  红彤彤的苹果,改变的不仅仅只是这个板块的色彩,同时它还把这块土地的昨天和今天联系起来。洛川、延安、旬邑老区,革命志士曾经在这里运筹帷幄、战斗牺牲,几十年过去了,这块土地又用猎猎燃烧的红色,用无数烈士洒下的殷红血色,把两段历史衔接、持续——如今,陕西为中心的黄土高原,阳光凝成红色飘带,东西飘舞,似红旗,赛红霞。陕西苹果特色产业,用其规模、优质和成功向世人昭示:这儿承接着辉煌,是创造奇迹的地方!
  
  当今,黄土高原天高云淡,秋风醉人,满山满川的苹果红了。毫不夸张地说,陕西渭北的仲秋,是全国乃至全球最迷人的地方,在哪里,还能寻到这般壮美、连片面积最大的苹果园?瞧啊,公路上跑的都是载重20多吨的大货车,拉的多是苹果,火车一桶桶装的,都是运往世界各地的浓缩苹果汁。此时的渭北,是苹果主宰的世界,秋日的渭北黄土高原正是用其红霞般的色彩,招徕全球的客人。经过20多年的市场开拓和人们津津有味地品尝,陕西苹果的认知度在年年提升。深圳的孩子叫着喊着要吃陕西苹果,上海商界在桌上摆的要求是陕西苹果,北京的高层领导吃的几乎都是陕西苹果。加拿大多伦多的人们认准了陕西苹果,欧盟、美国、日本等国民众分享的是陕西苹果汁。人们的生活水平年年提升,无论餐桌上,还是温馨的夜色中,最常见、最常吃的水果中,只要有苹果,一定会有“是陕西苹果吗”的挑剔。姑娘祈求瘦身,小伙追求健美,老人渴望长寿,孩子期望成长,苹果成为每日生活之必选。凡注重口福享乐的人,必定首选陕西苹果。难怪乎有人惊叹,十多年前陕西苹果年产才200多万吨,市场就出现卖难现象,而今年产突破800万吨,市场竟然常出现好果抢手,价格上扬现象!
  
  人们对渭北黄土高原由过去的漠视,到今日的偏重,苹果产业的兴起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实,渭北过去就有苹果,解放之前洛川已有引进。但苹果真正成为当家的主导产业,还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每提到产业发展,无论果农,还是产业老板,都由衷地感激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确立,感谢党的富民政策。省委、省政府顺应改革开放形势,注重引导,给予母亲般的呵护,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说到20多年的发展,老果农、老果业、老园艺至今还念叨着过去常出现在他们中间的省级领导徐山林、王双锡、王寿森等。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初,省政府一次次发文件,鼓励农家调整结构上苹果,九十年代中动员果农勇敢地闯市场,当卖果难出现时,省政府方针明确引导苹果大规模向渭北发展。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新世纪第一年,省政府审时度势,创新提出“苹果四项关键技术”,用行政的力量大规模进行园艺改造。至今每当苹果成熟时,老果农还念叨着曾经熟悉的省上领导,他们说:“如果没有当初的'大改形’,就不会有苹果这么好的形势,就不会有陕西苹果这个响当当的市场叫卖品牌,果农从心里感谢省上的好领导”!
  
  ——从宏观方面讲,陕西苹果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关键靠三个方面:
  
  大开放:高速发展的根本——渭北黄土高原向沿海漂移,果业创造农业奇迹
  
  陕西苹果,毫无争议地被人们称为:陕西农业中最成功的范例。即就是全国,包括国务院总理都曾表示:陕西苹果是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之一。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呢?
  
  翻开陕西苹果20多年大发展的历史,对外大开放,是区别农业其它产业最显著的一点。
  
  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最明显。日本苹果园艺当属世界一流,青森县生产出的苹果,着色要求几乎百分之百,果形、大小都一模一样,难怪我省许多去过日本的人都说,简直像工厂生产出的一样。为向日本学习,我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包括行政人员、园艺界甚至果农都大批到日本去,实地看人家的树形、管理,园艺界还进行专家级的学术交流。果农出国“留洋”,影响最大。渭北偏僻、封闭,过去农民连县城都很少去,种庄稼只是靠经验祖辈相传,农家鸡犬相闻,却极少交流。近几年,宜川、洛川等县的果农,上百甚至数百的果农到日本去学习,虽说仅短短时间,可农民看了作用颇大,一种学习超越的冲动油然而生,由此形成渭北园艺改造的原生力量。请进来,是指从日本果区请进专家,流动到渭北各县实地修剪果树,讲解园艺要义,1年请两次,每次都有数百农民前来学习。使得陕西园艺仅用了几年时间,就远远超越了胶东半岛,跨越到世界最前列。对此,省外苹果园艺界评价:陕西可贵之处在于,果农从大开放中直接受益,产生的力量相当把渭北黄土高原移向沿海,果农在发展观念的转变中,汲取着全球最新的园艺成果用于自己。
  
  开放还表现在市场方面。为适应苹果大商品的特点,陕西省每年组织果业界几次到国外进行商品推介,布鲁塞尔、莫斯科、曼谷,阿联酋、南非等,陕西苹果在全球的市场影响逐年扩大。一个最好的证明就是,意大利国家电视台一次就组成20多人的记者队伍到陕西果区采访,充分反映了人、物双向流动的规模,由此陕西苹果的知名度在全球越来越大。
  
  华圣果业是当今水准最高的国际化企业,选果、包装、贮藏设备全是从欧盟引进。每年几十批外国朋友到企业参观,果品销往加拿大、欧盟等20多个国家。常有外国人竖起大拇指夸耀:如此高水平的企业,在发达国家也不多见。
  
  如今,陕西苹果每年以百万吨的规模销往世界各地,产品包括苹果浓缩汁、鲜果、果酱、果片等,苹果创汇自2004年后一直保持全省第一。
  
  届届领导持续抓,成立专门果业局——奇迹是坚持不懈的创造,是政府专业指导的结果
  
  过去,陕西苹果研究所设在秦岭北麓的眉县,国家确立发展市场经济后,果农求发展的积极性空前调动起来,大规模的发展才转向渭北。省政府领导的高明在于,因势利导,很快发文件支持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短短几年时间,以政府之名发出3个文件,规划区域,促进规模。接下来的省政府主管领导,依然是态度鲜明地支持发展,并从市场进行引导,各县都到沿海一带建立销售窗口,白水县甚至不惜重金,采用宣传广告,打造出:白水苹果亿万人的口福,在市场广泛传播。即使全国结束短缺经济现状之后,苹果一度出现卖难时,新上任的省级领导依然是树典型,促质量,拓市场,把苹果产业紧紧抓在手上,防止苹果产业在低潮中回落。世纪之交,新接手的省级主管领导更是越干越得手,省上决策,干脆成立果业管理局,专门主攻苹果为主的果业发展,从此陕西苹果在不断做大规模中,产业化水平越做越高。
  
  2001年,省果业局成立,从此一个全新的管理机构,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集中力量全力打造苹果为主的果业。国家质检总局有位领导最近在西安的一个会上说:实践证明,按产业一体化进行管理,运行效果最佳,陕西果业局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各地诸多的产业管理局中,陕西果业局做得最好。
  
  各市县都相应设立了果业管理机构,政令顺畅,一呼即应。冬季,大改形、施肥;春季,疏花疏果、套袋;夏季,夏管、夏剪;秋季,抓市场促销售。果业工作一环扣一环,果园示范、高水准果园建立、出口果园验收、商品推介,整体工作紧张有序。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果业队伍,通过“大改形”等园艺措施的推广,愈显成熟。安金海、张延生、刘国栋等园艺管理界的一班人,企业界的王魁、董志敏、杨耐冬等,就连学院的教授专家都紧紧团结在做大做强陕西果业的大旗之下,陕西果业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局面。
  
  “四项关键技术”扭转乾坤——拐点显奇迹,走向质量效益之路
  
  2001年的冬季,异常寒冷。时任的副省长王寿森,虽身板干瘦,却精神超群。在洛川,他特意召集肖宝祥、郭民主、安金海等六位专家,想听听大家对苹果园艺改造的想法。
  
  陕西苹果的发展,是从短缺经济时期开始,发展之初,犹若开闸的洪水一般,农民种苹果蜂拥而上,一年全省就出现苹果园几十万亩,甚至突破100万亩。从种粮食,农民几天间便转成种苹果,没有经验,就连起码的心理准备都没有,至于园艺知识,更是一窍不通。农家的果园,长得像庄稼一样,树枝朝天、纵横交错、密密麻麻,产的果实,农民没有丁点好的概念,果形、国色、果个根本没要求,只要是个果子就行。有人形容果园长得像树林,密密匝匝,扔块砖头都落不到地上。
  
  每到果园,王寿森的眉头凝成了结,他看到了问题,但不知从何下手。专家为此也很着急,有的提出18条改造措施,有的拿出12个改良的办法,总的来说,理论不少,办法却很难统一。这次王寿森是有备而来,他决定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一番讨论,仍像过去一样,意见难以统一。他多年从事行政,尤其懂得突破的重要,首先提出“大改形”概念,先解决果园的通风透光问题,得到大家认可,接着从结果枝、无害化防虫,施肥大的措施进行概括,提出了“四项关键技术”。他给专家特意安排,再把四条进行细化、规范,大范围培训农技员。恰巧,省果业局长王振兴从日本回来,王寿森从汇报中再次坚定了刚刚制定的关键技术措施。当年冬天,洛川率先开始苹果园革命化的改造,紧接着全省大规模地推开。
  
  头三脚难踢,接下的困难接二连三发生。婆娘抱住农技员的腿不让砍树枝的,村民联合抵触的,手锯效益太低,个别专家甚至提出砍树枝连带死根的说法等,在问题中,其中一条简直就是扣压人的大帽子:改形直接影响群众的收入!王寿森不予理会,一方面向专家继续请教,一方面坚持开放大政,到日本、北京中日友好果园学习,从此再次坚定信念,大刀阔斧推行。5年时间,渭北的成年果园几乎全部进行了改造。过去每亩80多株果树,减到40多株,每树六七股大枝,减成三四股,果园的树枝舒展了,园子透光了,慢慢地叶片厚了,果实大了、端了、红了。新果园结的果子一个顶过去五六个的价钱。过去1亩苹果卖不了千元钱,甚至赔钱,而今个个果园年收入五六千元。果农服了,见了王寿森称:“真是我们的苹果省长。”“是王省长帮农家鼓圆了口袋”。
  
  ——陕西苹果创造的奇迹,至少带来三方面的效益:
  
  绿色有机形成陕西苹果质量的基本面——果畜循环大势方显产业奇迹

  
  都知道陕西苹果好吃,客观地说浓郁的苹果口味是大自然给陕西人的恩赐,是渭北黄土高原独特的七项气象条件带来的。胶东半岛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无奈,他们说,我们无法把苹果树种到千米之上的空中。如今,我省果业优生区已经发展到32个区县,仅苹果面积达810多万亩。陕西苹果的知名度,苹果面积的逐年扩充,以及消费人群的扩大,正向3方全面拓展,给渭北果农持续发展增添了极大的动力。这些都是显性的一面,最根本的发展,仍取决于果园的新型发展模式。
  
  全省养畜种果正在形成新的发展模式。洛川、白水、澄城、旬邑等一大批县区,正在向百万头生猪县跨越。果农养猪,主要要粪,以粪肥园,确保陕西苹果的独特风味。有这一支撑,即使生猪价格再跌,农家都扛得住。农家算账,甜度提高1个点,苹果单价就高出0.3元,养猪的效益就这样通过曲折的方式体现出来。一年时间,洛川增加了十几万头猪,澄城县已发展70万头,猪多粪多,粪多果优,循环体系架构着渭北果畜两个相互依存的大产业越做越强。
  
  两年来,杀虫灯、粘虫板、诱虫带等物理和生物防虫方式在果区逐年提高。果区的夜晚,星星点点,几乎每夜都展开着人虫之间的战争,每夜都歼灭无数的害虫。农家因此断绝了剧毒农药的使用,其它化学农药也大大减少。
  
  果园种草发展很快,用草沤肥,增加腐殖质,正在果园大面积推开。
  
  陕西苹果市场牛 内外走稳不愁销——在极度的市场低迷中,方显奇迹
  
  去年底,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苹果浓缩汁价格一度大跌,仅仅才过几个月,今年第一季度,出口价格就回归正常,近日每吨涨到1000美元。至今年六月,全省出口31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5.4%,其中非洲增长了1倍多,欧洲增长47%。
  
  国内市场1月份还处在最低迷期,而苹果市场却开始节节走高。果商告诉记者,年初陕西苹果价格高得惊人,就像市场捡钱那样方便。华圣果业今年打入全国近百个超市门店,在强大的名牌效应下,竟然形成了超市找上门,主动要求销售陕西苹果的局面。
  
  因为有陕西苹果800多万亩的雄厚基础,9月初,省检验检疫局邀请全国口岸派员西安与会,以促进陕果边贸出口,结果几乎全部口岸都来参会,出口形势非常看好。近年来,陕西苹果出口又扩大了8个国家,就连门槛最高的美国市场,现开始与我进行外贸谈判,陕西苹果出口美国很快将变成现实。据统计,目前陕西苹果已出口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也是一样,陕西苹果已经遍布全国所有省区市市场。今年早中熟苹果格外紧俏,果农反映,20多年来从未出现过每斤4元的苹果收购价。
  
  渭北果区造就全省最富有的农民群体——1000万人的奇迹
  
  渭北黄土高原,现成为陕西多板块中农民最富裕的一块。富县、洛川、宜川、旬邑、长武、彬县和白水等,农家一年收入三五万元的比比皆是,人均两亩至三亩苹果,到了盛果期,人均收入过万元。宜川果农张殿英,种果一年竟然收入50万元。农家有了钱,住房早早就改造了,在全省出现一种现象,新农村典型几乎全出在苹果产区。洛川统计,全年农家购进小轿车1000多辆。过去陕北农民被迫无奈“走西口”,因路途遥远几年难回家,吃尽千辛万苦,如今的后生,开着车一支烟功夫就进了城,到延安逛西安随随便便。
  
  果农有了钱,几乎全部吃上自来水,电视都是液晶大屏幕的。近年果区出现县城买房热,宜川县城建起20多栋单元楼房,竟然满足不了农家的需求。农民有了钱,眼光远了,首先投入孩子教育,让孩子进城读书,老婆城里专职陪读,于是形成城乡一体崭新格局。
  
  如今,陕西苹果产区的人均收入已经撵上全国水平,按发展势头,超过全国,追赶沿海已是很快能够实现的事情,宜川县委提出,3年就可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万元。
  
  ——苹果创造的奇迹,在黄土高原仍在演绎着,整体参与苹果产业链的人群越来越多,总人口超过1000万,其磅礴之势令人感慨!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