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杨培国:农民与他的150亩果园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长江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83票  浏览12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6月21日 12:40
 (仙桃日报)从大棚里应声而出的杨培国,黑、瘦、高,给人的第一印象,明显的与37岁的实际年龄不大相符。

  戴着大草帽、穿着球鞋,一脸的汗珠子,露出憨憨的笑,十足的“农民”装扮,让人不敢相信他就是这150亩果园的“大老板”。

  杨培国,陈场镇依湾村农民,以水果种植闻名,今年5月受到团省委表彰,成为2008年“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百业标兵”。

  6月12日,记者走进杨培国的150亩果园,仿佛进入一个绿色的大庄园。左边是厚密的桃树林,右边是白色的塑料棚,统一的水泥柱,青绿的葡萄藤攀爬在钢架上,一串串、一颗颗翠翠的“红地球”惹人垂涎。

  “‘红地球’是欧亚葡萄品种,这种种植模式叫V型水平架架式避雨栽培模式。通过试种一年,完全适合在仙桃地区栽种。”正在剪枝的杨培国介绍着自己的“得意之作”。

  从1991年开始,杨培国在果树种植这一行里摸索了18年。

  1987年,家穷的杨培国初中毕业,回家务农,但全家依旧只能维持温饱,没有积蓄。不服输的杨培国看到同村人都致了富,开始坐不住了,他思考着找到致富的新路子。

  看到别的村有人种柑桔,杨培国受到启发:“我为什么不能效仿呢?但与人家种一样的品种,显不出特色,经济效益肯定不明显。”经过一番思前想后、调查权衡后,杨培国决定种桃树。

  1991年,杨培国首先在村里承包了13亩地,选择了水蜜桃品种。看似简单的桃树种植,学问不浅、技术性也很强,给杨培国上了生动的“市场课”——1993年,由于管理不善,技术不到位,他的13亩桃树效果不理想,陷入困境。

  那一年年底,杨培国踏上了外出取经之路,他来到郑州、湖南、浙江上海考察,向专家请教,向种植能手学习。1994年,杨培国改进了种植技术,由普通栽培改为疏花疏果,并利用果实套袋等先进的标准栽培技术,购买技术资料,订阅果树栽培期刊,一边学习一边改进,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施肥、剪枝、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的实用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他的13亩桃树有了好收成。

  尝到甜头的杨培国信心倍增,1995年,他在村里承包了20亩地,扩大种植规模,引进了新品种油桃。1997年油桃挂果,所结果实颜色鲜红、甜度高,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比水蜜桃效益好,亩平收入达到3000多元。

  1998年,杨培国看到市场上的葡萄都是外地贩运过来,价格高、销路畅,“大胆创新品种”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根。他从村里再次租种10亩地种植葡萄,并多方取经探索,2000年获得成功,10亩葡萄净赚3万元。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获得丰收,亩平纯收入超过4000元。

  种植葡萄经济效益可观,杨培国信心更足了,胆子也更大了。2003年,他一次租地70亩,更换了欧亚品种,改露地栽培为避雨设施栽培,一个规模化的果园初步形成。他严格按照无公害种植的技术要求,精心管理果园,每天泡在果园里,精心伺候幼苗。2006年他的葡萄全面开花结果,获得大丰收,由于品质好、味道甜,走俏市场。

  2008年,杨培国开始引进种植“红地球”,并且取得成功。为什么不断地改品种?杨培国解释说:“8月份就可上市了。市场证明这种产品产量高,好吃好卖,价格高。不过投入也大。”

  有付出才有收获。在150亩果园里,杨培国已经扔进钞票100多万元。除了硬件投入,每天他都要请六七人,帮助他进行田间管理,有些村民干脆天天在他的果园里打工。50多岁的刘爱香就是其中一位,她来自三伏潭镇,听亲戚介绍说杨培国的果园招工,她来依湾村住着在果园里“寻事做”,“这些天主要是搞嫁接,大概需要10多天,忙完了我再回家。”大棚里太热,刘爱香与同伴们做一会儿活,出棚吃了油桃接着干活去了。

  “下半年,我不再种这种桃树了。全部改种‘提子’。”看着一片桃树林,记者露出惋惜的表情,杨培国挥挥手说:“这油桃色泽不好看,已经不好销了。”

  的确,市场上永远只认“真货”和“好货”,变则通、通则活。杨培国,这位有远见、懂市场、敢规划、不怕输、善改变的普通农民,正在他的果园里实现着致富的梦想。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