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潘苹果”销售商陈宁一:苹果吃到吐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方周末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6票  浏览14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12月26日 16:02

  甘肃天水,果农正在翻检装箱“花牛苹果”。(CFP/图)

  我手里似乎抓了一张不错的牌。
  
  2014年年底,我在甘肃天水,一个个翻检着花牛苹果,看够不够格打上“潘苹果2.0”的标签。
  
  说实话,我手里似乎抓了一张不错的牌——“潘苹果2.0”。自从潘石屹公益代言家乡天水的苹果,倡议家乡扶苹运动以来,“潘苹果”的叫法便不胫而走。
  
  为什么想到叫2.0?在互联网时代,水果也要迭代,迭代意味着品质和品牌的提升。选品的时候,有“苹果圣人”之称的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栽培室主任汪景彦老先生,陪着我们跑了天水大大小小三十多个苹果基地,最终选定了两家。
  
  这样产品品质总能有基本保障了吧。现实呢?当然不是。今年我们遇到的第一难题就是果面软伤。天水的花牛苹果经过采摘、入库、出库、分拣等多道工序后,难免会与机器产生碰撞,留下果面伤。同样的问题,美国蛇果也无法避免。
  
  “我们种苹果这么多年了,都这样。”基地的负责人觉得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我们觉得应该一个个按照品控标准来衡量,大家争得火花四溅。一次,为了挑选在“聚划算”的亮相果,品控与基地又产生了严重分歧,品控试图用合同条款说服基地负责人,负责人大吼:“什么合同?我就是合同!”
  
  最终按照公司品控要求,500斤果子里,有100斤不符合要求。公司为了能让基地配合,不得不承担将近20%的损耗。
  
  中国农业产业链的落后,就像一个个暗雷,一个环节出问题很可能就让努力功亏一篑。比如,果品分级制度没有建立,当地果农在采摘入库时,很少有人会按照同时间、同部位、同大小等统一标准入库。造成同批次果品质量不统一。
  
  除了各种测试仪器,一个笨办法就是吃。一个品控人员告诉我,一个月时间内,他已经试吃了近一吨果子,吃到吐。我自己也是,从小到大恐怕都没有今年吃的苹果多。
  
  这个过程中,我离中国农业根目录上的问题越来越近。现在,每天工作都如履薄冰。唯一能做的,只有带着敬畏之心走下去。
  
  (陈宁一为天水天造水土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