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叶正文:他是农民叫得应的知心朋友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新民晚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73票  浏览29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6月15日 12:17

  图片作者:陈梦泽
  
  图片说明:叶正文(中)每天要走访多个桃园,查看果树的生长情况本报记者陈梦泽摄

  他是农民叫得应的知心朋友——市农业科学院林果研究所所长叶正文的故事
  
  本报记者 朱全弟
  
  出身农村,就选择了林果专业
  
  大多英雄都出身平凡,结果却更加感人。叶正文不会说豪言壮语,对于当初的选择,他只是轻轻地一句:“我出身农村,没有太多想法,就选择了林果业。”
  
  当初,叶正文大学一个班上的31位同学,至今,留在果树产业一线的只有3个人。
  
  叶正文毕业后来到上海农科院,近30年里,最早是研究柑橘草莓,后面20年是研究桃子。一个桃品种育成至少12年,他特别强调了前辈和团队的作用。
  
  在他的同时期毕业到林果所的“资深”同事、专业技术职称三级研究员的葡萄课题组长蒋爱丽的眼里,叶正文就像一个老农,早上五六点钟到田头,周末更是他下田头的好时机。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通远没有现在方便,去横沙岛,一大早起来坐74路车,到老北站换车到吴淞码头,坐船到长兴岛,再换船到横沙岛。特别要命的是,叶正文对花粉过敏,眼睛被刺得通红,仍然坚持着。
  
  上海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吴爱忠一语中的:叶正文是交农民朋友最多的一位老师。果树投入是小成本,但要求很高,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以前是BP机、后来是大哥大、现在是网络,叶正文一直被农民叫唤着奔来走去。一般果园10年,出成果很慢,养护不好很快又要换,他做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台风过后,他必定是冲到一线去了。
  
  农民兄弟,都大声说他是朋友
  
  中国黄桃之乡的奉贤区林业站农艺师陆志兴见到记者,开口就大声地“宣布”:叶老师是我们农民的朋友,是我们农民叫得应的好朋友。他说,有一年,在青村镇种黄桃的朱文龙家的果树大把大把掉叶子,他们都没有看到过这种病,慌忙中就打手机给叶老师。另一头的叶老师亲切地说,我就在庄行镇,等会就过来。只是一个黄桃果农的朱文龙很感动,这位专家一点没架子,赶来指导他打一种药水,然后中饭也不吃就走了。
  
  因为常在田头,所以叫得动。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叶正文都是在田头度过的。崇明县绿华镇是上海郊区最远的一个新诞生的小镇,当时桥隧未通坐船过去一次很不容易,但是,绿华镇农技推广站农艺师范吴昌“极力”向记者说,作为柑橘主产区,我们一个电话过去,叶老师第二天准到,连办公室都不去坐一坐,直接到田头,经常下午5点多了他还在田头没有忙完,鞋子都是泥巴。最密集时,一个月他要去4次。
  
  一个个果农和农技人员的叙说,不由让人产生联想:那么多农民朋友,都在一个劲地夸他,这个人,真的可以。
  
  错开种桃,让水果往前或挪后
  
  上海果树一般都在七八九三个月里成熟集中上市,这就与外地入沪水果形成冲突。叶正文心里不仅想要把果树种好,还要考虑把水果卖出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有的果树要“往前走”,还有的则要“朝后挪”,把果树成熟的时间错开来。
  
  现在,市场上郊区产的水果品种多起来了,其中就有叶正文和他的果树团队的默默贡献。多年来,叶正文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市郊鲜食黄桃、油桃、早熟蜜梨、优质葡萄等果树示范基地建设,许多产品成为市郊和长三角地区知名品牌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避免丰产不丰收,始终是农产品销售的一个大问题。过去沪郊一枝独秀的奉贤“锦绣”黄桃,如今形成“锦香”“锦园”“锦花”等不同成熟期的鲜食黄桃品种,这样就大大缓解了集中上市带来的卖桃难收入低的窘况。现在,这一“锦”字系列黄桃品种在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的推广面积已超过30万亩,平均亩产值6000元-10000元,年产值约15亿元,成为我国鲜食黄桃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种桃得福,果农笑了,被誉为“中国黄桃之乡”的奉贤区青村镇黄桃年产值近1亿元。浙江嘉善把黄桃作为当地农业经济的主产业,果农收入比原来翻了近十倍,全镇黄桃年产值也近亿元。还有最近几年出现的油桃,以其脆甜的口感风靡市场。奉贤奉城花厅村就是种植了“沪油018”等甜油桃新品种后,平均亩产值超过8000余元,惠及一方农民。
  
  金山蟠桃可谓上海一朵奇葩。但是,蟠桃最大的问题是裂果,达到60%以上。金山皇姆蟠桃专业合作社的马金林由衷地说,金山蟠桃有今天,离不开庄恩及和叶正文两位老师,特别是叶老师经常过来指导,采取了一些措施,才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对此,2011年农科院林果所专门立了课题进行研究。叶正文说,裂果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生理性裂果,另一个是病理性裂果,原来我们只知道前者,不知道后者,经过反复研究,才发现一种疮痂病,潜伏期最长可达70天。现在,这一难题攻克了,金山蟠桃连续三年产量稳定。
  
  叶正文先后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15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6项、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项,通过上海市认定的果树新品种12个,团队选育的新品种约占上海郊区落叶果树种植面积的60%以上。
  
  对此,叶正文淡淡地说了一句:“几十年积累,不是一天两天能出来的。”他口中说得最多的是两个词:前辈、团队。他多次提及自己的前辈、如今退休的庄恩及,对于成绩则反复强调这是团队的功劳。
  
  直面现实,“省力化”栽培呼之欲出
  
  许多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因此,业内人士的评价更有分量。浦东农技推广中心、浦东桃研究所农艺师胡留申说,叶正文老师对产业方向把控得很好,判断也比较准,他能预测到四五年后的事情。这一点很重要。郊区10万亩桃树,树龄10年以上需要更换的达到80%。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种桃的果农如果是3个人在桃树下,他们的年龄加起来一定超过200岁。叶老师早就注意到并尝试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机械化操作。
  
  叶正文试验的正是“省力化”。举例来说,在果树下的沟渠上,铺上简易管道,一辆小型的滑板车能够顺利通过。现在一包有机肥,40斤重,年纪大的搬起来吃力,就是年轻的也费力。诸如此类的创新改造,现在庄行镇新叶村有试验田35亩,一旦可行有效,那里300亩果树都将推广,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力。
  
  叶正文,他就是这样一位和上海郊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果树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业科技研究人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吃到的上海郊区的草莓、桃子、梨子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人物小记
  
  在城市人流中,他其貌不扬;在农村田头里,他更像农民。尽管,他现在拥有一连串诸如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部优秀科技特派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桃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十大科技标兵等头衔,但是,记者在采访中,有许多农村基层种植业科技人员和种植户都说了同一句话:他是我们农民的好朋友。
  
  他,就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果研究所所长叶正文。
  
  【记者手记】
  
  从业以来,采访过不少先进人物,叶正文却是实实在在群众都说他好的人。他出身农村,热爱农民,无私奉献,那么多农村的果农和农技人员,都很有底气地说:叶老师是我们农民的好朋友。而且,他们说这话时还流露出一种深深的自豪感。这样的场景,令在座者无不动容。
  
  30年的艰辛与付出,那些事虽然寻常但是感人,写不完。最后,我想强调采访中印象最深刻的那句话:叶正文是农民的真正的朋友,是农民叫得动的知心朋友。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