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梁太昌:让沙岗披绿装 把沙区变果乡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开封日报 作者: 康青选 李国胜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46票  浏览20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4月30日 14:42

  

太昌在大营乡果园察看果树生长情况。记者李国胜摄

  一个“两槐占沙岗,榆树进村庄,杨柳河边站,桐树进大方,枣农要间作,村旁梨果香”的绿化方案,不仅使一个昔日“雁不落,草不长,兔子扒窝住不长”的风沙重灾区,变成了“只听风声响,不见尘土扬,满目是绿色,处处飘果香”的人间仙境,而且引起了国内外林业专家的广泛关注。
  
  这一绿化图的设计和实施者便是尉氏县政协原副主席、林业工程师、中国林学会会员,今年73岁的退休干部梁太昌。
  
  4月25日,记者在尉氏县大营乡安家村的一处60亩西欧大樱桃果园内见到了他。梁老师正在果园为果树剪枝,给农民朋友传授种植技术。说起从事林业的经历,梁太昌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立志降服沙魔,给家乡披上绿装
  
  梁太昌出生在尉氏县大营乡的一户农家。幼时的他,目睹了家乡“风前一片绿、风后一片沙,大风过后,井被填平、房被压塌”的惨状。看着乡亲们因不堪风沙之苦悲愤地背井离乡,梁太昌暗自立下誓言:长大以后一定要降服沙魔,给家乡的黄沙地披上绿装。1958年,梁太昌如愿以偿地考进了洛阳林业专科学校。经过3年如饥似渴学习之后,1961年,梁太昌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开始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历程,这一干就是49年。
  
  回到家乡后的梁太昌,放弃了县城的舒适生活,背起简单的行李,吃住在农家,用了5年的时间,徒步考察了沙区近20万亩沙地、8000多个沙丘、400多条沙带,摸清了全县沙区的基本状况,并据此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的治沙方案,这一方案得到了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
  
  10年树木,将飞沙不毛之地变成绿洲
  
  1965年,梁太昌主动要求到条件最艰苦、风沙最严重的大马乡工作。这一干就是10年。
  
  当时的大马乡是一个“九岗十八洼,土壤尽黄沙,沙丘连沙丘,丘旁住人家”的风沙重灾区,全乡每年播种的3.5万亩小麦有1.8万亩因沙土掩埋而绝收,其余1.7万亩单产不到50公斤,群众生产生活极度艰难。梁太昌到大马林站的第二天,便组织了100多人的调查队,对全乡74个村进行历时3个月的实地调查,通过调查,摸清了全乡沙害的实情,掌握了“沙助风威,风造沙害”的风沙肆虐规律。在此基础上,梁太昌提出了“固沙先锁风,锁风必种草”和“两槐占沙岗,榆树进村庄,杨柳河边站,桐树进大方”的分类治沙方案,喊出了“一年草封岗,两年树成行,三年锁风沙,四年卖余粮”的响亮口号。
  
  为了这一治沙方案的实施,10年间,梁太昌既是出谋划策的老师,也是冲锋陷阵的勇士。三伏酷暑,他顶着炎炎烈日、踩着发烫的黄沙察看树苗;风雨交加之夜,他拿着手电筒察看水沙流向;狂风突起之时,他在弥漫的黄沙中察看小树被刮倒了多少。谈起那段往事,大马乡的群众至今记忆犹新。与他同龄的该乡老党员马盘根说:“太昌吃大苦、作大难了,他是大马乡的恩人啊!”
  
  10年的心血和汗水为大马乡建起了一座座绿洲。10年间,梁太昌主持完成了大马乡5万余亩沙地的造林规划,完成防风固沙林50780亩,防护林带77条,农桐间作1万亩,粮食产量增长了十几倍,彻底锁住了风沙,改善了生态环境。大马乡的治沙经验引起了国内外林业专家的广泛关注,省、市、县林业现场会在大马乡召开,全国第五次平原绿化工作会议的与会人员到大马乡参观。1980年以来,联合国及美国、日本、印度、加拿大、新西兰、泰国等的林业官员和专家先后到大马乡参观考察。梁太昌也因此以治沙专家而闻名遐迩。1982他荣获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被评为省科技先进工作者。工作岗位也由以前的乡林站站长被调整到林政股股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直到县政协副主席。
  
  人退志不退,生态路上再谱新篇章
  
  “过去,我的理想是誓让沙岗披绿装。现在,我的理想是誓把沙区变果乡。”采访当天,梁太昌说,他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有生之年,再指导建成10个500亩以上的沙区果园,让祖祖辈辈受尽风沙之苦的沙区人民真正富起来。
  
  1990年3月,办理过退休手续的第二天,梁太昌就放弃了享清福的打算,说服了老伴和孩子,毅然接过了门楼任乡“林果技术指导员”的聘书,开始在他的林业路上实施果树富农的志愿。
  
  门楼任乡的林果业发展状况梁太昌心里是有数的。这个村有他退休前指导栽种的300亩新品种梨园,目前,急需技术上的帮助。和往常一样,他骑上破旧的自行车,轻车熟路地来到该乡闫前村,在村里一住就是五六天,走王家果园,进刘家果林,教张家治虫害技术,指导李家剪枝。白天忙一天,晚上给技术员培训班上课,一天下来,骨头像散了架似的,进到住室倒头便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他随便吃了一点饭,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一年,在梁太昌的技术指导下,闫前村水果大丰收,亩均收入2000元,农民朋友得到了实惠。
  
  当说到2000年秦家村500亩沙丘变果园的情景时,该村党支部书记更是记忆犹新:“当时,在梁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沙丘中修了条路,打了12眼水井。为了果树苗,梁老师多方协调找贷款,跑到省城购买果树苗。省农科所的同志看到梁老师退休不在家享清福,耳朵冻得起了疮,手、脸冻得像发面,裂着口直淌血,却还是整天与群众平岗造田、治理沙丘,他们无不感到震惊。于是答应为秦家村提供半价优惠良果木苗。随后,梁老师又从家中拿出了他老两口多年积攒的1万元,购买来防风治沙要用的树苗和草种,使这500亩沙岗地形成了‘外有杨树站岗,内有花椒当墙,周边有紫槐固沙,果树占据中央’的既能防风固沙,又有经济潜力的生态果园。”
  
  如今,在梁太昌的绿化图上,尉氏县西部沙区的几个乡镇正有条不紊地对已经绿化的沙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在强化防风固沙、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对沙区进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新一轮开发。截至目前,岗李乡的500亩大枣、李子及800亩大樱桃树,大马乡的2000亩油桃,门楼任乡引进22个新品种栽种的5000余亩梨、枣、桃、李子等果树都已枝繁叶茂,长势良好。经过梁太昌精心指导和辛勤劳动,沙中取宝,沙里淘金,在尉氏县正在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