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果业评论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红富士“药袋丑闻”带来的品牌警示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红网 作者:徐炳涛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68票  浏览16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6月12日 14:54

 

 (王乃玲/图来源:红网)

  作为烟台红富士的主产区的栖霞和招远,年产苹果十几亿公斤。记者调查,一种小作坊生产,无任何标志的药袋被当地果农大量使用。这种药袋将包裹幼果直到成熟,白色药末直接与苹果接触。对于所用药物,当地人坦言,“人人都知道是退菌特和福美胂,是禁止使用的”。(6月11日《新京报》)
  
  一篇报道引发社会巨澜,享誉盛名的烟台苹果形象大跌,于当地经济发展及果农利益,或将造成难以承受之痛。透视“药袋丑闻”,警示甚为明显,是当前中国品牌发展的一面镜鉴。
  
  客观地看,当地使用药袋情况可能没有公众想象中严重。尽管媒体报道将之渲染为“大量使用”,但纵观全篇来看,落实的只有两家,具备嫌疑的也只是十几个村庄,相较于整个烟台庞大的苹果产区,不过弹丸之地。调查不足,发言的真实性自然大打折扣,在药袋使用情况的判断上,显然不能以偏概全。何况,烟台苹果仅出口就占了产量过半,发达国家的农残检测之严非同一般,如若药袋果真风靡烟台,出口根本就是空谈。
  
  或许正是因为使用药袋使用属于个别现象,所以未能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事实上,就在去年11月份,山东一家电视台通过暗访对其进行了曝光,当地政府部门随即也进行了查处。结果是查获了200多万只药袋,以及换得了栖霞市副市长鲁明义几句耐人寻味的话——从“摸底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买卖和使用药袋的,只是“个别企业”“个别果农”。于是乎,政府部门松了一口气,重视程度随之大幅下滑,未被赶尽杀绝的药袋也获得了生存空间——否则《新京报》记者也不会轻易断定“大量使用”了。然而,就是这些“个别企业”“个别果农”,让整个“中国苹果之都”的形象大受连累,的确令人警醒。
  
  当地政府或许会怪记者过于夸张耸人听闻,把小范围的坏现象无限扩大化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范围的坏现象也不该存在,这是无法抹掉的硬伤。谁叫你是中国名牌呢,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享受着名牌带来的丰厚利润,必然也要承担公众对名牌的严格要求,任何微小的瑕疵都足以成为人们**的理由。再说,相对于栖霞或者整个烟台来说,“个别果农”是有种沧海一粟的感觉,但对消费者来说,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买到那“个别果农”的产品,无论谁买到了,都是百分之百的受害。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无数先例早已证明,造成一个品牌倒掉的诱因大多都微不足道,也正是早已存在却未获重视的现象,所以说,对“个别现象”实在应该报以十足的警惕心,千万莫要听之任之,以致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换个角度来看,对烟台各苹果产区来说,《新京报》的报道可能会造成一时阵痛,但好在情况尚未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所以说未尝不是个洗心革面的良机,当地最需要做的是刮骨疗毒,以百分之二百的精力面对那些“个别现象”,重塑品牌形象。当然,这个警示值得每一个品牌管理者牢记心头。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