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莱州小官庄:一个村庄的蓝莓种植“试验”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赵洪杰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30票  浏览15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7月02日 13:41
  改变种植结构的“博弈”
  
  6月25日上午,莱州市金城镇小官庄村王俊海一家五口正戴着无菌手套在大棚采摘蓝莓。“一个大棚2亩地500多棵蓝莓,去年亩产量在600公斤—700公斤,今年提升至1200公斤,若按照100元每斤的收购价,销售收入可超过20万元,纯收入达10多万元。种了5年了,去年才开始结果,太不不容易了。”王俊海感叹。
  
  手抚着长势旺盛的蓝莓,村党支部书记、小官庄村蓝莓合作社社长王世奎也感慨万千。作为小官庄村蓝莓种植的发起人,他终于扬眉吐气:“今年我可以正式向老少爷们儿宣告,小官庄的蓝莓种植成功了!”
  
  小官庄村位于莱州市金城镇西部,全村160户、386人,果树种植面积970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0%。2005年,王世奎牵头成立了小官庄村众发果品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7个村庄。合作社为果农提供全方位服务,到了收获季节,合作社还出面联系客户,果品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解除了果农的后顾之忧。
  
  “苹果果树这两年的人工费用和物资都在上涨,每年投入都很大。”王世奎说,蓝莓市场前景广阔,且成熟期正处于水果淡季,在调节鲜果供应和市场均衡、满足人民需求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莱州农技部门有意推广。这与合作社的想法不谋而合,遂通过省农业厅果树站引进新品种,改变当地果树的种植结构。
  
  改变长时间形成的种植结构,不是那么简单:蓝莓2年内不会有回报,一亩蓝莓苗种的投入就达5000多元,其他各类生产投入每年约1万元……高投入令大多村民望而却步。“不断发动群众,村干部带头示范,最后也只有18户村民加入。”
  
  争议声中,2008年小官庄村在莱州乃至整个烟台地区,率先引进蓝莓种植,种植面积达100多亩,同时注册了“金寿”商标。为给种植户们吃下“定心丸”,王世奎组建了蓝莓合作社,并由合作社一次性出资27万元帮助农户购置苗种,并与收购商签订了蓝莓收购合同;当地镇政府也给予配套资金扶持,在蓝莓基地安装了一套滴灌设备。
  
  “就是一场‘博弈’。后来我们才发现,蓝莓生长的习性和常见的果树作物不同,对于各方面管理技术要求极高,在全国来说属于新鲜事物,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成功种案例,种植户都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探索路上最初是苦涩
  
  “一盆蓝莓顶一车麦子。”合作社“装货车间”里,种植户王庆兰捧着满满一筐子蓝莓脸上乐开了花。按照100元每斤的上门收购价,这一盆蓝莓的收购价就达1000多块,超过了1亩小麦的收益。
  
  王庆兰告诉记者,今年春的一场大风降温,让自家的3亩大棚蓝莓今年绝了产,而同时露天种植的3亩蓝莓今年喜获丰收。这种喜与忧,也是小官庄村这5年来的心情写照。
  
  满怀期盼种上蓝莓,如获至宝的精心伺弄,然而在种植蓝莓的前三年里,种植户收获的只有苦涩。幼苗由于抗冻性太差被冻死;对土壤ph值把握不好蓝莓不爱长……2011年,本该就是蓝莓收获的年头,18家合作社成员却没有一家成功。
  
  “第一次种蓝莓,不知道它那么娇贵。”说起失败的经历,王世奎很痛心。由于培育方法不得当,管理技术不到位,3年的投入却颗粒无收,5家合作社成员顶不住放弃了蓝莓种植,100多亩蓝莓基地的规模缩减到50多亩,合作社和收购商签订的订单收购合同也不了了之。
  
  技术保障,种植终见曙光
  
  继续前行,意味着压力更胜以前。为了汲取失败的教训,2012年初,合作社将心思都用在了研究蓝莓栽培技术上。他们请莱州市农业局进行测土配方,跟莱州市果树站学习苗木方面技术。同时,合作社派人外出考察学习,并奔赴山东农学院,请教农业专家给予指导。
  
  原因渐次被找到:对于水、肥、土地酸碱度、授粉等方面把握不当,加上蓝莓对气候“水土不服”。王世奎说,蓝莓种植处处都是学问,连采摘都有讲究,每个细节都要把握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