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山东栖霞:果业“二次革命” 重塑果都品牌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新华网山东频道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3票  浏览15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10月18日 12:28
  新华网山东频道10月17日电(记者吕福明)改造升级老果园,掀起果业“二次革命”。“当大规模的更新换代完成后,山东栖霞苹果将再次引领国内苹果产业。”北京农学院教授、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王有年对此表示乐观。
  
  中国苹果之都栖霞,地处胶东半岛中心,一个人口66万的山城。这里在国内率先大规模开展现代苹果栽培,因种植面积等“六个全国第一”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都”,一直是引领中国苹果市场的风向标。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面积引进红富士,30年后近30万亩果园进入老化期。
  
  金秋十月,苹果飘香。16日上午,第十二届中国·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在该市文化广场开幕。不摆鲜花红毯,不请明星大腕,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与观众共同观看了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剪纸、泥塑、锔艺、刻瓷等,来自果都大地的民间艺术大师现场纷纷秀起绝活,引得市民掌声不断、好评如潮,“群众的节日群众办”的宗旨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苹果,托起一座城市
  
  9月24日,栖霞西城镇小庙前村,果农马礼的果园硕果累累。再有一个周左右,他将迎来今年的丰收
  
  30年前,马礼正值壮年。为了寻找“小康”,他走出村子,修过高速路、到石子厂做过工。东奔西跑的日子,让他开始思考“小康”的意义。
  
  1983年,栖霞苹果开始联产承包。家乡的10亩果园成了马礼的“最后一搏”。“那时候全种小国光,一斤能卖3-4毛钱。”马礼说,像在梦中“一夜致富了”。也就在这年,栖霞苹果栽植面积达到11.4万亩,总产量9.92万吨,跃居全国县级市之首。
  
  到了80年代末,烟台最早引进红富士品种,率先在臧家庄镇种植,随后,红富士栽培开始全面推广,每家每户的果园都种上了红富士。管理苹果成了马礼的终生事业,也让他找回了“小康”生活。“栖霞苹果最辉煌的时期是在1991年-1995年间,那时候栖霞苹果就是全国果业发展的风向标。”栖霞果业发展局副局长郝文强回忆说。
  
  顺势而为。栖霞从2002年开始,连续十一年举办苹果艺术节。通过政府搭台唱戏,栖霞苹果发展一路凯歌。苹果产业,由此成了栖霞一个富民强市的特色产业。统计显示,栖霞66万人口中,40万农民直接从事苹果栽培,总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年产量达到15亿公斤,5000多人从事果品流通,1000多家相关企业从事苹果产业化链条拓展,累计有50万人直接受益于苹果树,农民人均纯收入9761元。2002年,栖霞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苹果之都”称号。
  
  苹果之都,甜美栖霞。历经近30年的“领跑前进”,“栖霞苹果”早已成为一种口碑、一大品牌。“全市人均种果一亩地,全国人均供果一公斤”,已在栖霞变成现实。在这里,受访的老百姓都说:“在俺们栖霞,一‘棵’苹果树托起了一座城市!”但是,“栖霞苹果”模式带来的辉煌能继续下去吗?
  
  随着“三十年之痒”的到来,栖霞人发现:果都已进入到“瓶颈”期。
  
  30年之痒,瓶颈还是机遇
  
  7月26日,烟台市多地再次迎来强降雨,其中栖霞蛇窝泊降水达127.2毫米。
  
  对于靠天吃饭的果农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创伤”。“7月份频繁强降雨,加上后来又持续高温,嘎啦苹果整体个头偏小、产量偏低。”收购商姜云涛告诉记者,不仅嘎啦,当季红富士苹果也被雨水呛得不轻,预计今秋总产下降一成。
  
  涝情带来的“创伤”,对老果园而言更为明显。
  
  距马礼果园不远的一个果园里,约三分之一的果树因涝而死。“这些果树都有近30年的树龄了,根系老弱,经不起旱涝折腾。”马礼说,“如果是新树,或者经过改造的老树,就不会这样。
  
  曾经创造辉煌的栖霞苹果,眼下正进入“三十年之痒”。“苹果的衰退期一般在25年-30年间。栖霞苹果大规模种植始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约有30万亩处于‘衰退’阶段,大约能占到栖霞苹果总面积的40%左右。如果不适时进行改造升级,将极大制约栖霞苹果发展。”郝文强说。
  
  三十年之痒,对栖霞苹果是瓶颈,更是机遇。栖霞苹果的二次革命,迅速掀起。在果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里,栖霞提出:用5-6年时间,全面完成老果园升级改造。眼下,伐旧新栽、密植园改造、苗木新育开展得如火似荼。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