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新疆林果业拐点来临:升级“箭在弦上”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人民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08票  浏览29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11月23日 11:43
  新疆林果业,将迎接来自产业升级的一场“大考”。
  
  11月底,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果办了解到,目前,全区70%的林果已进入盛果期,林果产量每年以70万吨的速度递增,在已形成规模的12种主要果种中,果品储藏保鲜与深加工初步形成产业的仅有葡萄、杏等为数不多的果种。
  
  业内人士认为,新疆果品贮藏保鲜率要达到45%以上,加工率达到35%以上,才能保证果品采摘后保质保价地陆续被市场消化。
  
  而目前,全疆果品加工率只有9.4%,低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同时,保鲜能力也相对较弱,全疆果品贮藏保鲜率仅为12%。
  
  专家们纷纷指出,作为新疆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林果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关注点,加快产业升级,尽可能地降低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是目前我们迫切要做的事情。
  
  果农需增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深秋时节,温宿县的托乎拉乡托乎提村,新修的柏油路上,装满核桃的农用车、大卡车不时穿梭而过。农民们采摘下来的核桃还没有晾干,收购商就已经来了,一开口便要80吨、100吨。
  
  村民杨松庆家种有60亩核桃,一次性卖了近30万元。“这不算丰收,只能说是刚刚起步。”他说。
  
  杨松庆告诉记者,核桃是一个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他熬了8年才有今天的收获。并且,在其他村民都急于将核桃一成熟就出手时,他则进行了晾干和分级后,才卖给了收购商。
  
  精明的杨松庆知道,林果业效益增值主要来自精深加工,而不是原料或者初级产品销售
  
  只是,令杨松庆始终不甘心的是,信息的不对称,让农民根本无法进退自如地参与市场流通,加之缺乏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从产品的生产、销售到市场扩张,农民都得自己去找、去闯。多少年来,他们所得的利益仅仅是单纯的卖一赚一。
  
  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局信息中心主任司明泊说,一直以来,由于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大多数企业和农民仍然在两个独立领域内分开运行,企业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长此以往,农民养成了分散经营的习惯,往往把家庭经济的发展局限在家庭成员的努力劳作上,与其他农民的合作往往是暂时的。“这就决定了农民在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中,缺乏话语权和控制能力。”司明泊说。
  
  记者了解到,新疆水、土、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在林果生长阶段,光、热、水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具有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按资源条件评价,新疆与美国加州都是全球林果种植的最适宜区。
  
  2000年以来,新疆开始将林果业作为产业来培育和发展,这些年来,全疆林果业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叹,特别是喀什、和田、克州三地州,林果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51.32%,农民人均40%—50%的收入都来自林果业。
  
  尽管,林果业产值和收入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但在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孙兰凤看来,新疆林果业长期处于自然生产的状态,资源禀赋的优势未能转化成现实的市场竞争优势,林果业的贡献与其资源潜力相比,是极不相称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