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水果的甜蜜与期盼
朱必强这几年走南闯北,水果生意做得不错,但是,水果保鲜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杨梅短暂的保鲜期更让他深感遗憾。促使他行动起来的,是他看到仙居把杨梅以每公斤140元的价格出口到国外,而且北京奥运会期间都有杨梅可吃。经过朋友介绍及多次到丽水、温州实地考察,他决定在兰溪引进杨梅保鲜技术。“杨梅摘下来时温度很高,要先把它放进冷库里预冷,等杨梅的呼吸程度高了再放入真空,然后放入氮气,通过密封包装就可以保鲜了,最长可以保存20天左右。”
朱必强告诉记者,他们充入的高纯度氮,无色无味,对人体无害。冷藏的杨梅采取定点收购,既保证了杨梅品质,又减少了工序和杨梅的损伤。经过一年的运营,冷藏保鲜技术得到了当地果农的认同。今年,冷藏后的杨梅能卖到每公斤36元,目前已经销售了3000箱,收益十五六万元。
“现在的冷藏需求非常大,我们的冷库已经满足不了农户的需求。”朱必强说,等冷库运营管理再完善一点后,他将考虑再扩大规模。
水果多了 果农乐了
热热闹闹的杨梅节已经落下帷幕,这些天,兰溪马涧一带的果农们正忙着进行杨梅树采后管理。在马涧盘龙果园内,负责人方弋对记者说:“这两天实在太忙,我一大早就在山上修剪、锯枝,现在是杨梅管理最关键的时期。”方弋是当地最早开发采摘观光游的人。1999年,他承包了一座山种植杨梅,如今已有3000棵杨梅树,百亩杨梅基地最多一天迎来了1500多名游客,创下单日接待人数的最高纪录。游客中有来自义乌、金华等周边县市的,也有从杭州、上海来的。“这山就是我的绿色银行,杨梅树是我的摇钱树。”方弋笑道,杨梅果园一直是他最引以为豪的地方。
今年受梅雨天气影响,方弋收获的7.5万公斤杨梅有4万公斤是掉在地上的,掉在地上的杨梅只能以0.8元/公斤的低价出售,收成比去年少了11万元。“我现在知道了,增产不如增收,只要杨梅质量好了,产量少点我照样能赚钱。”他非常重视杨梅的科学管理。“这几天我请了5个黄岩师傅、6个零工给杨梅树修剪、压枝。一个师傅每天包吃还要150元工钱,比普通零工贵了近3倍呢。”盘龙果园的杨梅树采用的是矮化栽培技术,树体不高,树形浑圆,方弋说,这样不仅可以使养分集中、品质提高、管理方便,而且,采摘也更方便。也正因为这点,今年杨梅观光游期间,果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今年,他在上海华山市场设置了杨梅批发点,销售量达1.5万多公斤。
穆坞村村民王绍钧1984年开始种枇杷,从最初的50棵枇杷树发展到如今的400棵。“我们村以前是贫困村,1984年政府扶持发展多种经营之后才开始种枇杷。3年后,有村民拎着一小篮枇杷出去卖,竟然能卖50多元钱,比100公斤小麦的价格还高呢!”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种植枇杷的积极性马上高起来。王绍钧说,5年前他把自己的柿子林都改种成枇杷。今年他准备把200株桃树也改种白枇杷。
“枇杷效益好啊,比种其他水果都划算,我们村靠种枇杷造起了一批新房子。”王绍钧指着村口一排排崭新的三层楼房向记者介绍。据穆坞村党支部书记王茂星说,村民光枇杷的人均年收入就有1.2万元。村里出去打工和经商的人比较少,政府搞农房改造,正迎合了富裕后的穆坞村民建房的愿望。村口的新房子就是去年农房改造盖的新房,今年又有94户正在拆迁。
朱必强告诉记者,他们充入的高纯度氮,无色无味,对人体无害。冷藏的杨梅采取定点收购,既保证了杨梅品质,又减少了工序和杨梅的损伤。经过一年的运营,冷藏保鲜技术得到了当地果农的认同。今年,冷藏后的杨梅能卖到每公斤36元,目前已经销售了3000箱,收益十五六万元。
“现在的冷藏需求非常大,我们的冷库已经满足不了农户的需求。”朱必强说,等冷库运营管理再完善一点后,他将考虑再扩大规模。
水果多了 果农乐了
热热闹闹的杨梅节已经落下帷幕,这些天,兰溪马涧一带的果农们正忙着进行杨梅树采后管理。在马涧盘龙果园内,负责人方弋对记者说:“这两天实在太忙,我一大早就在山上修剪、锯枝,现在是杨梅管理最关键的时期。”方弋是当地最早开发采摘观光游的人。1999年,他承包了一座山种植杨梅,如今已有3000棵杨梅树,百亩杨梅基地最多一天迎来了1500多名游客,创下单日接待人数的最高纪录。游客中有来自义乌、金华等周边县市的,也有从杭州、上海来的。“这山就是我的绿色银行,杨梅树是我的摇钱树。”方弋笑道,杨梅果园一直是他最引以为豪的地方。
今年受梅雨天气影响,方弋收获的7.5万公斤杨梅有4万公斤是掉在地上的,掉在地上的杨梅只能以0.8元/公斤的低价出售,收成比去年少了11万元。“我现在知道了,增产不如增收,只要杨梅质量好了,产量少点我照样能赚钱。”他非常重视杨梅的科学管理。“这几天我请了5个黄岩师傅、6个零工给杨梅树修剪、压枝。一个师傅每天包吃还要150元工钱,比普通零工贵了近3倍呢。”盘龙果园的杨梅树采用的是矮化栽培技术,树体不高,树形浑圆,方弋说,这样不仅可以使养分集中、品质提高、管理方便,而且,采摘也更方便。也正因为这点,今年杨梅观光游期间,果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今年,他在上海华山市场设置了杨梅批发点,销售量达1.5万多公斤。
穆坞村村民王绍钧1984年开始种枇杷,从最初的50棵枇杷树发展到如今的400棵。“我们村以前是贫困村,1984年政府扶持发展多种经营之后才开始种枇杷。3年后,有村民拎着一小篮枇杷出去卖,竟然能卖50多元钱,比100公斤小麦的价格还高呢!”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种植枇杷的积极性马上高起来。王绍钧说,5年前他把自己的柿子林都改种成枇杷。今年他准备把200株桃树也改种白枇杷。
“枇杷效益好啊,比种其他水果都划算,我们村靠种枇杷造起了一批新房子。”王绍钧指着村口一排排崭新的三层楼房向记者介绍。据穆坞村党支部书记王茂星说,村民光枇杷的人均年收入就有1.2万元。村里出去打工和经商的人比较少,政府搞农房改造,正迎合了富裕后的穆坞村民建房的愿望。村口的新房子就是去年农房改造盖的新房,今年又有94户正在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