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果业评论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产品滞销背后的市场逻辑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新商务周刊 作者:咸聊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63票  浏览9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11月23日 11:51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是要从以投资为主导转变为以消费拉动为主导。可以说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国内消费的提振之上
  
  近期,关于农副产品滞销的消息充斥耳际:山东苹果、白菜出现严重滞销,符合出口一级标准的苹果2.2元/斤都卖不出去;吉林延边的苹果和梨也严重滞销,11月2日,中国知名青年歌手李玉刚从北京乘车来到吉林省珲春市,为的是到当地果农家中将自己认购的6万斤苹果、梨运回北京;甘肃水果大丰收,仅天水市苹果产量就达88万吨,数十万吨高品质国产“蛇果”仍挂在枝头,以至于甘肃天水副市长王钧也跑到广州街头卖苹果……
  
  为什么农副产品会产生这么大范围的滞销呢?我们发现这一轮的农副产品滞销有一个共同特点——经销商消失,无论多低的价格都没有人收购;市场上价格跌幅远小于产地的跌幅。这才有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知名歌手和副市长都出动协助农民销售产品的盛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个人认为:这是市场需求萎缩的结果。由于物价的上涨和消费者购买力的相对下降,导致消费者开始有选择性地减少非必需品的购买量。需求的减少传导到市场的上游,导致批发商开始减少采购量。这类似于上个世纪经济危机爆发时的倒牛奶现象,商人只能倒掉多余的牛奶,我们也一样,只能让蔬菜、水果烂在地头、田间、树上。
  
  此时大家会产生疑问:为何商人们不降价销售呢?让我们来算算成本,作为批发商的成本有税收、包装、运输、搬运、资金利息成本、仓储、损耗、财务、管理等,到了零售环节的销售成本就更可怕了,随着房租、资金利息、人工等价格的上涨,这些销售环节的成本远远高于、商品的成本。以至于有人调查后得出结论,“最后一公里的价格比原价要翻几番”。我们以山东苹果为例:山东农民手上的苹果卖2.2元/斤,可到了南方市场上却卖到了6元以上,而其中4元的硬性成本是不可改变的,也就是说,觉得4元钱太贵而不买苹果的消费者,就算你的苹果不要钱给经销商,也无法吸引他们来购买。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经销商宁可少进货,将苹果卖给可以买得起10元的消费者,也不愿意以4元的价格卖给更多的消费者。这和之前的商业理念大相径庭,之前国内经销商的理念始终是薄利多销,我每个苹果赚2毛钱,可以卖出100个苹果,优于每个苹果赚1块钱卖10个苹果。市场环境的改变导致了经营理念的改变。
  
  那么,我们减少中间环节比如农超对接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呢?现在国内各地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往往采取这种措施,减少硬性成本,让消费者受益也可以拉动农产品的需求。这个方式乍听起来很合理,但我们还应当发现3个问题:减少掉的中间环节是什么?税收、包装、运输、搬运、资金利息成本、仓储、损耗、财务、管理哪一项减少了?房租、资金利息、人工这些价格的上涨凭它们能够遏制吗?唯独只有批发商的利润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超市,此其一;其二,批发商的灭亡,意味着更多人尤其是低端商户,如菜市场上卖菜的小个体户的失业;其三,意味着大超市彻底掌握了定价权,在未来的博弈中,农户将彻底陷入更为被动的境地。在任何正常的国家,都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更别提鼓励了,但在我们的土地上却在实实在在的发生着。
  
  现阶段,出口和投资均难以为继,内需消费决定着国内经济未来的出路,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投资为主导转变为以消费拉动为主导的经济。可以说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国内消费的提振之上,但实际情况呢?偏偏是这个消费,才恰恰是国内最大的问题,莫说靠它拉动中国经济了,只怕是内需危机的爆发要比出口和投资的危机来得更加快。难怪福布斯中文网《中国的消费神话即将破灭》一文中用了这样一句话来结束全文:观察者可以预见到这样的一幕发生,那就是国内消费目前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不过国内的经济学家们可不这样看,他们认为中国的消费之所以没有大的活跃度,在于中国人的“太喜欢储蓄,不舍得消费”。他们最喜欢拿出的数据就是国内的居民储蓄数据,截至2012年9月居民个人储蓄居然高达40万亿,和全年GDP几乎持平。只要把这些储蓄刺激出来用于消费,何愁没有内需呢?事实果真如此吗?这里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数据,还得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个人储蓄到底在谁的手里?很遗憾,国家没有公布居民储蓄的构成。
  
  无意中我看到了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2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中国身家超600万的富人超五成资产为现金和存款。好玩吧,原来中国的有钱人并不是都喜欢投资、喜欢买房产的,他们最喜欢的居然还是储蓄。根据他的数据,中国个人资产在6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目前达到270万人,还有个人资产在亿元以上的达到6.35万人。我们这样计算:把资产亿元以下的260万人的资产按照平均每人1500万元计算,那么他们掌握的资产有39万亿;而那资产在亿元以上的6万人假设他们的资产都是一亿,那么他们的资产就有6万亿。这群人的总资产就是45万亿,按照胡润的说法他们五成以上的资产是以现金和存款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22.5万亿。也就说明我们国家40万亿的居民存款中有22.5万亿归高净值人群所有,而17.5万亿是资产在600万元以下的人群所有。我们国家13亿人口中有4亿户家庭户,那么资产在600万元以下的中国人每户的储蓄就是4万块钱,每个中国人的储蓄就是1.3万元钱。如果我们扣除掉资产在200万元以上的少数人口,那么每个人的储蓄还能剩下多少呢?只怕顶多只剩几千元了吧!试问,在社保、医保、养老、教育得不到保障的中国,我们能还指望人均储蓄不足几千元的老百姓能拿出多少钱来消费?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