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榆林苹果产业的困境与突围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榆林新闻 作者:张富强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08票  浏览11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2月20日 08:40
  榆林南部米脂、子洲、绥德、清涧、横山5县,拥有全市苹果80%的栽植面积,其中米脂、子洲、绥德、清涧4县在2009年被省果业管理局纳入苹果种植最适宜区范围。同年的杨凌农高会上,省果业管理局局长王振兴吃了榆林山地苹果后曾感言:“陕西最好吃的苹果在榆林!”
  
  说起陕北苹果,皆推洛川苹果为首,榆林山地苹果几近无名小卒。有本市苹果专家直言:“榆林苹果产业至少落后延安20年。”
  
  榆林苹果产业遭遇了什么样的困境?如何突围?
  
  产业现状 苹果优质产区的尴尬“三无”无育苗基地、无加工企业、无贮藏冷库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曾是榆林苹果的黄金时期,有近百万亩的栽植面积。进入90年代后期,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之品种更新换代滞后,管理粗放,市场空间狭小,榆林苹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由此造成的恶性结果是,不少人误认为苹果在榆林没有发展前途。而同时期的渭北、延安等地却鼓足干劲全力发展苹果产业,打造出了以“洛川苹果”为代表的知名苹果品牌
  
  “作为苹果优产区,我们连最基本的种苗繁育问题都没有解决。”榆林市果树开发办公室主任张建军痛心地“自爆家丑”。目前,全市每年新增果园面积1—2万亩,苗木需求量很大,但榆林从事果树育苗的主要是个体农户,总体规模很小,远不能满足新建果园对苗木的需求。从外地调入的苗木,品种混杂,质量无法保证,也导致了新建果园质量不高。另外,旱地果园基础设施条件差,很多地方不要说灌水,就是连条好走的路都没有,更不要说那些防雹设施,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果农损失惨重。
  
  同时,全市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人员老化、断层、流失严重。“尤其是苹果产区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也没有健全的果农专业合作组织。”据张建军介绍,全市平均每3000亩果园才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而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员每个村不足一人,果农的整体科技水平更是很低。
  
  “榆林果业要上规模,就应该引进果业加工企业和苹果贮藏企业!”在果品鉴定会上,榆林市农检中心主任薛耀武的建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榆林苹果产业未能发展壮大,很大问题就出在后期的贮藏和销售环节上。其主要依靠土窖贮藏,容易磕碰,时间长了鲜度便大打折扣,且贮藏能力不到总产量的30%。苹果属鲜令水果,惟有解决贮藏问题,做到反季节销售、大规模生产才有经济价值。
  
  “产业链极不配套,而产后环节尤其薄弱。”张建军说,目前全市还没有一家苹果加工企业,而洛川县不仅建有果汁和果醋加工厂,还有现代化选果厂、纸箱厂、果网厂等加工龙头企业,“这就是差距,很大的差距。
  
  致富榜样 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子洲农民李成财苹果园里种出"摇钱树"
  
  12月14日上午,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在子洲县城祥和农贸市场内,麻地沟农民李成财在自己的摊位前忙活着。与其他苹果摊不同的是,他的摊位上除了散装苹果外,还摆了一排包装精美的盒装贴字苹果,外包装上“陕北山地苹果”几个字特别显眼。
  
  “这是子洲苹果的最高档次!”有人自豪地抢着介绍,去年杨凌农高会上,让省果业局局长王振兴吃了赞不绝口的苹果就是李成财的红富士。
  
  “盒子里的咋卖了?”“58块8,麻地沟红富士,送人的话保你有面子!”李成财擦了一把额头的汗,大声回答道。
  
  “太贵了吧?!”“那边的不贵,还能便宜不少。”
  
  “没你这好看。”“这就对了。”在子洲,三川口镇麻地沟村的苹果远近闻名,李成财之所以底气十足,他的苹果都是套袋加贴字,成色好、无公害、个头大、口感好不说,还能卖上好价钱。
  
  45岁的李成财以前栽有近50亩苹果园,半数已挂果,多是富士品种。去年,他光苹果一项就收入3万多元,尝到甜头的李成财觉得靠苹果树发家致富不失为一条好路子,今年在县农业局和园艺站的帮助下,他又新栽了12亩苹果树。
  
  “要不是春上被冷子(冰雹)打了,按现在这个价,收入应该至少有20万元。”李成财有些遗憾地说,今年果树正开花时下了一场冰雹,加上在果树最需要水时遭过一次旱,他家苹果产了1.5万公斤,收入10多万元。让他惊喜的是,今年有很多不认识的人直接到苹果园里来买苹果,起价每公斤6元。因为走了“精品路线”,李成财的苹果园在村里虽不是最多,但靠苹果收入却是最多的人。
  
  对绥德县义合镇闫家渠村民来说,山西大同来的果商白兴兵可谓老熟人了,他已连续3年到该村收购苹果,这次以每公斤4元的批发价把马军民的5000公斤红星要拉到大同去卖。据该村老支书马子强介绍,今年村民光苹果一项人均收入可达7000元,苹果产业已成为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奋起突围 产业棋子布局于南部5个县用5年时间打造100万亩山地苹果基地
  
  较陕西苹果产业辉煌的发展成就,榆林苹果产业可谓百废待兴。借着“陕西苹果北扩”的春风和近几年榆林经济的跨越发展,榆林苹果产业奋起突围正当时。
  
  作为传统的苹果优产区之一,榆林南部丘陵山区5个县宜栽苹果面积有200多万亩,这些地方整体经济水平落后,农民脱贫致富路子窄,而把苹果作为发家致富的新路子,优势明显。
  
  在《榆林市“十二五”苹果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榆林苹果产业将“立足打造全省一流优质山地苹果基地的总目标,到2015年,苹果达到100万亩,其中新增60万亩,改造现有20万亩低产苹果园;80%的果园实现标准化管理、无公害生产……”
  
  100万亩苹果基地具体布局在米脂、子洲、绥德、清涧、横山5县,其中绥德新建果园20万亩,米脂和子洲均新建果园15万亩,3县均还要改造5万亩低产果园;清涧和横山均新建5万亩果园,分别改造3万亩和2万亩低产果园。
  
  “前3年以基地新建和改造为主,后2年着手市场和加工等产业化开发建设。”对于规划,张建军激动之情难掩。
  
  《规划》除了对园区布局外,还对市场和加工企业的布局、技术规程以及重点项目的经费预算等作了详尽规划。
  
  近期规划在绥德建设一个年加工能力为1万吨的果汁加工厂。
  
  以晚熟品种为主,搭配适量的早、中熟品种。
  
  重点推广“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
  
  在绥德建一个500亩的果树苗木繁育中心,5个基地县组建果业合作社50个,各建1万亩“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示范果园。
  
  力争到2015年,平均每1000亩果园有1名专业技术人员。
  
  ……“《规划》内的8大类27个重点建设项目,共需资金1亿元左右,将按照市县两级1∶2的比例配套。”在张建军看来,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诸如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技术支撑以及考核奖惩等。“榆林苹果产业只要真正能按照那份20多页的‘十二五’规划来实施,其发展的春天必然到来。”
  
  李成财的山地苹果被誉为陕西最好吃的苹果,他说今年苹果能收入10万元万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