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酒香也怕巷子深 宁夏苹果期盼本土“嫁衣”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宁夏新闻网 作者:马和亮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11票  浏览16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2月17日 11:27
  继“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辣翻天”“糖高宗”等农产品涨价新词成为网络和生活中人们热议的话题之后,我国苹果主产区因气候原因,导致减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并创下近10年新高而被称做“苹什么”。
  
  宁夏苹果味美质优,一直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因为没有得力的宣传及品牌推介,缺少高端客户,宁夏苹果只能以低价销售给其他省区,再由他们销往国外,赚取高额利润。宁夏果商盼望能有人为咱们自己的优质苹果缝制本土“嫁衣”,打响知名度,拓展国际市场,让它能风风光光走向海外。
  
  继“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辣翻天”“糖高宗”等农产品涨价新词成为网络和生活中人们热议的话题之后,我国苹果主产区因气候原因,导致减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并创下近10年新高而被称做“苹什么”。
  
  今年宁夏的苹果虽受减产因素影响很小,但价格同样涨潮不落。去年,记者以批发价购买的苹果,每公斤只有1.6元;今年,每公斤涨到了3.6元且还分三六九等。青铜峡市广武林果产业协会会长李学军证实,苹果价格上涨确是事实――去年,他们从农民手里收购的苹果每公斤只有1.5元,而今年涨到了3.0-3.4元。
  
  也许有人说,苹果涨价了,果农以及经销商肯定赚得多,本该高兴才是。可近日一位尼泊尔客商的远道而来,让一度还沉浸在苹果丰收喜悦中的李学军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中。
  
  原来这位客商要以每公斤16元――远远高出批发价近5倍的价格收购李学军的所有苹果,这完全出乎李学军的意料,难道外国人会做赔本的买卖吗?
  
  身披他人“嫁衣”,两年少赚2亿多
  
  尼泊尔客商高价收购苹果一事还要从李学军去年与甘肃静宁常津果品公司的合作开始。静宁常津果品公司作为一家集收购、储藏、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标准化果品出口企业,其产品主要出口东南亚一些国家。由于苹果出口量的不断增长,该公司在当地已通过认证的3300亩出口基地所产苹果,已远远不能满足国外客商的需求。为此,该公司通过调查,将收购苹果的目标定格在近邻宁夏,经人介绍结识了李学军,双方开始了愉快的合作。
  
  2009年,李学军所在的青铜峡市广武林果产业协会收购销售苹果14820吨,销售总额达2182万元,平均每公斤1.5元。今年,苹果价格普涨,李学军以每公斤2.8-3.2元的价格收购果农苹果,而后再每公斤多加0.2元卖给常津公司,由常津转手出口。据李学军介绍,每年他所收购的苹果70%销售给常津,合作的两年时间里,他一直不知道常津公司的出口价格到底是多少,虽然曾多次询问对方,但人家一直笑而不答,称之为“商业机密”。
  
  如果不是今年以实地考察苹果原产地为由找上门来的尼泊尔客商决定以每公斤16元直接收购广武林果产业协会的苹果,恐怕李学军还会一直被蒙在鼓里。
  
  原来按市价卖给常津的“广武苑林”苹果,装进常津公司“花牛苹果”的标准箱,身价竟然翻了几倍。被人揭开身穿他人“嫁衣”出阁之痛,李学军当然高兴不起来,他粗略估算,这两年仅此一项就少赚2.75亿元。面对被切走的大份额“蛋糕”,李学军道出了穿他人“嫁衣”出阁的无奈。
  
  难觅“高端”客商,拱手让出利益
  
  李学军所在的青铜峡镇广武村,是宁夏引黄灌区果品主产区之一,所产的苹果质优味美。自治区农林科学院在广武培育的“黄元帅”一度成为全国的优质苹果,曾两次代表我区参加全国农产品展销会,并获得“黄元帅”系列金奖。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趋动下,广武村苹果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成果林达6900亩,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
  
  2007年,由李学军等13位苹果套袋技术示范带头人发起,原来的协会转型为广武林果专业合作社,2008年,申请受理的“广武苑林”商标,去年年底通过审批,广武苹果终于有了自己的“嫁衣”,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自不待言,直接助农增收300万元。
  
  在区内外专家的指导下,他们采用“美国8号”“澳洲青苹”“红将军”“红嘎啦”等品种,通过嫁接换头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克服了果树老化等问题,提高了产量和品质,甚至达到富硒苹果品质。
  
  遗憾的是,这些优质苹果全部以低廉的批发价销到内蒙古、湖北、河南和东北等地,再由当地经销商销往国外。宁夏的优质苹果,经过一番坎坷,以不菲的价格装进了国外消费者的果篮。
  
  由于区内果品出口企业少,缺少与国外“高端”客商接洽的机遇,果农、合作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商机流失。
  
  缝制本土“嫁衣”,风风光光“出嫁”
  
  怎样才能觅得“高端”客商?李学军搬出常津的果箱,指着写有“花牛苹果”“中国名优果品荣获部级优质水果金奖”“中国甘肃天水红苹果出口基地”等字样对记者说,这些称号都需要向相关部门申请办理。“我们知道商标要向工商部门申请,并已办理。其他两项该到哪儿办理?如何申办?我们根本摸不着头绪。同时由于没有与出口贸易相配套的储藏、加工(清洗、打蜡、上光)和销售为一体的标准化果品生产设备,怎能满足客商更高需求?”李学军寥寥数言,道出了我区发展苹果产业的软肋。
  
  据了解,宁夏苹果总面积已达50多万亩,总产量可达32.8万吨。目前直接做苹果出口贸易的企业只有2家,去年的出口量为7283.4吨,仅占全区总产的2.22%。
  
  今年秋季,我区首条苹果自动清洗、打蜡、上光、分选生产线在吴忠林场正式落户并投产,这标志着宁夏苹果的商品化处理技术与国际标准接轨,每公斤售价将比过去提高2-4倍。同时,经过这样的商品化处理,宁夏苹果进入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际市场将更为顺畅。
  
  李学军期盼,政府和有关部门除了为果农搭建招商引资的平台外,能否像关注和扶持马铃薯、设施蔬菜、灵武长枣等产业一样,一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对苹果产业的投入,同时在流通体系建设中,将苹果贮藏和加工、外埠乃至国外销售中心或销售专柜的设立等纳入项目支持范畴。帮助合作社参与有含金量和权威性的评比,开展相应的品质认证、出口基地的认证,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让更多果农获得苹果精品优价的实惠,让宁夏的“苹果姑娘”穿上自己精心缝制的嫁衣,漂漂亮亮、风风光光隆重“出嫁”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