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县红枣产业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
红枣是我县传统的栽植果业。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红枣产业做为兴县富民的战略来抓,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红枣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企业化转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取得了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突出矛盾,如基础设施落后;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缺乏规范栽植和科学管理意识;产品加工量小,深加工进展不力;组织化程度低,营销手段落后,销售渠道不畅;品牌培育滞后,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在品种改良与深加工上没有形成自己真正的品牌。
一、当前我县红枣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截至2009年底:全县枣园面积达16.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1万亩),产枣30000吨,产值4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10元,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由于缺乏规范栽植、科学管理、积极引入优良品种等意识,致使我县红枣品种单一,良莠不齐,而且退化现象严重,全县木枣占85%左右,团枣、牙枣占15%左右,骏枣、梨枣仅占很少的一部分,优良品种和类型改良未能形成规模。红枣加工以烘干为主的初加工有所发展,但烤炉数量少,规模小。具有一定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只有榆林光大枣业公司、巨人食品科技开发公司等几家,而且加工量也很小,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难以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加之深加工跟不上,又没有高质量的冷库和气调库,绝大多数枣农停留在出售鲜果和干果的初级阶段。从种植到采摘包装,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粗放的手段,标准化技术的组装、配套不够,不能实现优质生产和集约经营,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品种单一,退化,不稳产、易裂果、上市竟争能力差。特别是近年来红枣成熟季节,阴雨连绵给枣农带来了巨大损失,特别是07年几乎绝收,08年损失过半,今年还比较好但也减产达百分之二十左右。这些品种老化、不稳产、易裂果、上市单竟争能力差,自然鲜干红枣出售价格每斤在0.6元—1元左右,尽管加工各种系列产品,仍然卖不上好价格。严重影响了枣农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制约了我县红枣主导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栽植面积大,产量大,产值低。到目前栽植面积近17万亩,产量达3000吨,产值仅4200万元。
3、经营分散,不科学。不少枣农还是处于传统的经营方式管理枣园,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现代化集约化管理机制。没有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红枣产业,用新的理念促进红枣产业发展;新的红枣产品还未真正打入国际市场;也没有真正做到用红枣新产品出口和优质红枣的国内消费带动红枣产业发展;提升和带动红枣产区和红枣基地建设的产业化水平做的还不够。
4、枣农创新意识差,品种改良刚刚起步。截止目前大部分红枣还是原来传统品种,进入80年代后期才引进了梨枣、晋枣、骏枣、油枣、京昌1号、金玉一号等新优品,但数量很少,仅占总体红品种的百分之十左右。
5、具有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少,市场竞争能力弱,红枣的贮存技术和保鲜技术差。目前,县内红枣加工企业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相对较少。加工产品结构不合理。并且深加工产品中,高糖产品多,低糖产品偏少。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投入机制不活,渠道不畅,制约了企业发展。至今红枣加工还没有类似河北古城葡萄酒集团和露露集团那样的龙头企业。
红枣加工产品深度开发滞后,造成深加工优质名牌产品少的不良局面。同时优质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薄弱,影响了红枣深加工向纵深发展。
鲜枣保鲜是一个历史性难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山西农业大学,山东果树所、北京农学院、河北农大等在对鲜枣采后生理,影响耐贮性因素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打孔塑料薄膜小包装低温贮藏和气调贮藏技术,使鲜枣保鲜期由室温自然放置下的3-5天延长到了100天以上。另外,中国农业大学等在鲜枣的冻藏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这些进展无疑大大推动了我国鲜食枣品种的商品化开发,但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大果型鲜食枣是世界性未开发的高档名贵保健型果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消费者没看过、没吃过、没听说过中国鲜枣。目前,鲜枣在北京、大连零售价每公斤30-40元、在香港每公斤364元,在美国一个红枣1美元,因此,鲜食红枣市场的开发前景,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销售前景都非常广阔。专家预测,大果型鲜食枣的世界市场开发有可能需要十几年、几十年时间,所以大果型鲜食枣的发展还远远不存在市场过剩的问题。应积极探索熟期调控和鲜枣保鲜技术,大力开发鲜食和加工专用品种。
二、我县发展红枣的有利条件
吴堡红枣具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是优质红枣主产县之一。近年来,新的一届县委、政府坚持以工业强县,枣业富民的思路,积极加快枣园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销售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绩。
1、气候条件
吴堡位于中温带亚干旱区,大陆度67.3%,为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1.3℃,极端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19.6℃,无霜期170—190天,≥10℃的积温4087.4℃,年降水量475毫米,7-9三个月占总降水量的63%,年蒸发量1301毫米,是年降水量的2.7倍。气候寒冷,气温年较差和日变化率较大,平均年日照时数2738.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1%。枣树生长季节,光能充分,热量丰富,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和红枣品质的提高。
2、地理条件
吴堡县地表水质较好,宜于人畜饮用和田间灌溉,矿化度小于1克/升,其地形地貌、土壤质地也非常适宜发展红枣产业。
3、栽培技术与规模优势
我县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实践基础,而且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优势,吴堡县已有3000多年的枣树栽培历史。自古以来,群众有着对红枣栽培的喜好和热情,并拥有一定的栽培管理经验。产区群众已从红枣建园中普遍受益,枣树已成为他们的“摇钱树”,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全县涌现出一大批“十亩户、百亩园、千亩村、万亩乡”的先进典型,将会极大地促进枣产业的快速发展。吴堡县大面积、有计划的种植枣树始于上世纪末的退耕还林时期,之前的红枣种植一直处于自发、盲目状态,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截止目前,全县枣树面积近17万亩,正常年份产鲜枣3万吨,产值4200万元以上。现在黄河沿岸已形成长50公里,宽5公里的红枣林带,红枣收入成为当地农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樊家畔、下山畔等产枣大村红枣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90%以上,下山畔有枣林2240亩,其中挂果面积1820亩,年产鲜枣50万公斤,收入100余万元,人均1900元,红枣收入上万元的就有30户,收入最高的近3万元。在东部沿黄河红枣种植村的带动下,西部乡、村红枣栽植与生产亦取得长足发展。从2005年开始,以张家山乡为例,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新建红枣标准示范园10000亩,覆盖全乡11村,成活率达70%,加快了吴堡县东枣西延的进程,扩大了红枣生产基地规模。
4、红枣加工营销产业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吴堡县红枣加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郭家沟镇下山畔村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旧窑洞、废弃羊圈修建简易烤炉47座,薛家塬、刘家塬及周边村已形成了红枣初加工、销售市场,年加工销售600吨,收入200万元。全县现有普通烤房600座,同时,出现了巨人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光大枣业有限公司等3家较大红枣加工企业,研制开发了鲜枣酥、紫晶枣、空心脆枣等加工品种,产品还远销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成为吴堡红枣外销的窗口。年加工能力占红枣总产量的30%以上。有效促进和带动了吴堡红枣产业的发展。
三、我县红枣发展的根本方向
根据总上所述,和多年来我公司对红枣品种改良与加工的体会。我认为要使我县主导产业红枣真正成为兴县富民的产业,就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红枣经营观念培养出一大批现代红枣专业技术人员,使全县枣农既是指导员又是战斗员。首先要带领枣农进行大刀阔斧的品种改良,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再次要在深加工上下功夫,(特别是在保鲜技术上要有新突破)再次建立红枣贸易基地和交易网络,完善基础实施建设等具体实施如下:(这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及同行批评指正)
1、加强红枣技术人员与枣农培训
红枣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键在人。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不断壮大红枣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发挥人才作用,出资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枣农。特别要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红枣专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2、积极引进优良品种
红枣品种老化、退化是当前枣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优良品种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关键地位,调整和优化红枣的品种结构,在吴堡红枣产区,通过引进优良红枣品种进行筛选对比,选择出适宜当地山地栽培的抗旱、耐瘠薄、丰产优质的红枣品种乃当务之急。当前我县现引进的灵宝大枣、紫铃大枣、金昌一号等鲜食、制干兼用优良品种普遍被看好。这里我就今年我们公司高接换优“金玉一号”品种改良情况的一些做法和改良成果来论证我县红枣品种改良的必要性。3月初我们从山西省引进优良品种“金育一号”接穗30多万枝,(丁家湾乡嫁接接穗16万枝)。高薪聘请山西省著名红枣嫁接专家高金应为常年技术指导,聘请35名熟练的嫁接技术人员采用实地嫁接就地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从4月1日到5月30日完成了210名红枣嫁接技术人员培训与嫁接改良任务。嫁接后公司专门派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观察、记录。公司采用了“二二一”操作办法,实施这次高接换优改良示范任务。“二二一”即:两个合同两个管理办法,一条龙服务,两个合同是公司与山西红枣研究中心签订了“金育1号”供应接穗和技术服务指导合同,公司又与枣农签订了嫁接改良与购销合同,两个管理办法就是公司专门制定了红枣嫁接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另一个是编写了《嫁接方法与接后管理》,用于指导枣农科学管护红枣嫁接后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生长的科学管理。一条龙服务是公司除了在技术上全程指导无偿嫁接服务外,并出资购置红枣专用肥和专用药上门服务。根据实地观察统计嫁接后大部分70天左右全部开花,90天左右挂果,95天左右大如玉米粒,一般在120天长成和成熟时候大小一样,这时候还是青枣,130天左右开始着色,有的98天可以长到和成熟时一样大。挂果率达百分之七十。比我们传统的红枣生长期要晚十多天。成熟后果个整齐,长4.5cm左右,直径2.8cm左右果型为圆柱形,由于刚刚挂果,产量参差不齐,丁家畔村的山神地疙瘩由于按时修剪、施肥,洒药、浇水科学管理当年全部挂果。枣农丁玉生3亩枣园当年就超过了原来的产量,大部分挂果的每株产量在3斤以上。取得了预期效果,深受枣农和各级政府的称赞。
3、组织枣农,进行集约化经营
通过大面积的品种改良从而达到集约化经营,在县黄河沿岸的宋川镇、郭家沟镇、丁家湾乡,薛下村乡的种植红枣面积大村的中心区建立2处红枣示范园。在离黄河较远的辛家沟镇、张家山乡建立万亩优质示范园,积极兴建红枣灌溉水池,修通每个枣园生产道路。通过建立品种改良基地,把所有的枣园连成片,同时政府要积极组织县红枣协会、红枣商会、红枣种植大户,红枣加工龙头企业等给枣农实惠,引导他们走现代科学的规划化型,集约化经营型管理模式道路。
4、大力扶持红枣龙头加工企业
以红枣产业园区为平台,以红枣加工与流通企业为主体,以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单位为依托,组建吴堡红枣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在保证红枣基地建设的前提下,着力研究红枣贮藏保鲜技术和红枣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为鲜枣保鲜和枣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打造吴堡红枣品牌。
5、建立红枣贸易基地和交易网络。
以龙头型专业流通组织为主体构建批发市场,以批发市场为中心构建市场体系,以市场体系为中心构建农产品流通体制;创新红枣市场流通模式,在辛家沟高速公路出口处和郭家沟镇集贸中心建设红枣贸易中心,建设集红枣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批发、拍卖、直销、连锁零售经营、进出口贸易、物流配送及电子商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和流通模式;发挥红枣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体系,拓宽销售渠道。逐步建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个体商贩为补充、全国各大中城市营销网点为窗口的营销网络。促进红枣安全、便捷、高效流通,带动吴堡县现代枣业发展。
6、加强枣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建设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领导,大胆实践,认真总结、学习各地成功经验,引导、扶持办好枣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红枣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自上而下、循序渐进,引导枣业协会逐步向多模式、网络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通过枣业协会和枣业合作社,一头连接加工企业,一头连接市场,形成“企业+枣业协会(枣业合作社)+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克服无序竞争,减少内耗,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增强行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使更多的农民从中获利受益。枣业协会和枣业合作社具有市场主体资格,实行对内服务、对外经营,组织形式规范化、指导管理法制化、经营机制国际化,形成枣业协会与农业龙头企业相互联结、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红枣产业化经营,实现红枣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上是我对我县红枣主导产业现状和今后发展的粗浅认识,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一、当前我县红枣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截至2009年底:全县枣园面积达16.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1万亩),产枣30000吨,产值4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10元,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由于缺乏规范栽植、科学管理、积极引入优良品种等意识,致使我县红枣品种单一,良莠不齐,而且退化现象严重,全县木枣占85%左右,团枣、牙枣占15%左右,骏枣、梨枣仅占很少的一部分,优良品种和类型改良未能形成规模。红枣加工以烘干为主的初加工有所发展,但烤炉数量少,规模小。具有一定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只有榆林光大枣业公司、巨人食品科技开发公司等几家,而且加工量也很小,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难以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加之深加工跟不上,又没有高质量的冷库和气调库,绝大多数枣农停留在出售鲜果和干果的初级阶段。从种植到采摘包装,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粗放的手段,标准化技术的组装、配套不够,不能实现优质生产和集约经营,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品种单一,退化,不稳产、易裂果、上市竟争能力差。特别是近年来红枣成熟季节,阴雨连绵给枣农带来了巨大损失,特别是07年几乎绝收,08年损失过半,今年还比较好但也减产达百分之二十左右。这些品种老化、不稳产、易裂果、上市单竟争能力差,自然鲜干红枣出售价格每斤在0.6元—1元左右,尽管加工各种系列产品,仍然卖不上好价格。严重影响了枣农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制约了我县红枣主导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栽植面积大,产量大,产值低。到目前栽植面积近17万亩,产量达3000吨,产值仅4200万元。
3、经营分散,不科学。不少枣农还是处于传统的经营方式管理枣园,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现代化集约化管理机制。没有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红枣产业,用新的理念促进红枣产业发展;新的红枣产品还未真正打入国际市场;也没有真正做到用红枣新产品出口和优质红枣的国内消费带动红枣产业发展;提升和带动红枣产区和红枣基地建设的产业化水平做的还不够。
4、枣农创新意识差,品种改良刚刚起步。截止目前大部分红枣还是原来传统品种,进入80年代后期才引进了梨枣、晋枣、骏枣、油枣、京昌1号、金玉一号等新优品,但数量很少,仅占总体红品种的百分之十左右。
5、具有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少,市场竞争能力弱,红枣的贮存技术和保鲜技术差。目前,县内红枣加工企业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相对较少。加工产品结构不合理。并且深加工产品中,高糖产品多,低糖产品偏少。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投入机制不活,渠道不畅,制约了企业发展。至今红枣加工还没有类似河北古城葡萄酒集团和露露集团那样的龙头企业。
红枣加工产品深度开发滞后,造成深加工优质名牌产品少的不良局面。同时优质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薄弱,影响了红枣深加工向纵深发展。
鲜枣保鲜是一个历史性难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山西农业大学,山东果树所、北京农学院、河北农大等在对鲜枣采后生理,影响耐贮性因素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打孔塑料薄膜小包装低温贮藏和气调贮藏技术,使鲜枣保鲜期由室温自然放置下的3-5天延长到了100天以上。另外,中国农业大学等在鲜枣的冻藏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这些进展无疑大大推动了我国鲜食枣品种的商品化开发,但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大果型鲜食枣是世界性未开发的高档名贵保健型果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消费者没看过、没吃过、没听说过中国鲜枣。目前,鲜枣在北京、大连零售价每公斤30-40元、在香港每公斤364元,在美国一个红枣1美元,因此,鲜食红枣市场的开发前景,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销售前景都非常广阔。专家预测,大果型鲜食枣的世界市场开发有可能需要十几年、几十年时间,所以大果型鲜食枣的发展还远远不存在市场过剩的问题。应积极探索熟期调控和鲜枣保鲜技术,大力开发鲜食和加工专用品种。
二、我县发展红枣的有利条件
吴堡红枣具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是优质红枣主产县之一。近年来,新的一届县委、政府坚持以工业强县,枣业富民的思路,积极加快枣园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销售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绩。
1、气候条件
吴堡位于中温带亚干旱区,大陆度67.3%,为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1.3℃,极端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19.6℃,无霜期170—190天,≥10℃的积温4087.4℃,年降水量475毫米,7-9三个月占总降水量的63%,年蒸发量1301毫米,是年降水量的2.7倍。气候寒冷,气温年较差和日变化率较大,平均年日照时数2738.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1%。枣树生长季节,光能充分,热量丰富,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和红枣品质的提高。
2、地理条件
吴堡县地表水质较好,宜于人畜饮用和田间灌溉,矿化度小于1克/升,其地形地貌、土壤质地也非常适宜发展红枣产业。
3、栽培技术与规模优势
我县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实践基础,而且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优势,吴堡县已有3000多年的枣树栽培历史。自古以来,群众有着对红枣栽培的喜好和热情,并拥有一定的栽培管理经验。产区群众已从红枣建园中普遍受益,枣树已成为他们的“摇钱树”,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全县涌现出一大批“十亩户、百亩园、千亩村、万亩乡”的先进典型,将会极大地促进枣产业的快速发展。吴堡县大面积、有计划的种植枣树始于上世纪末的退耕还林时期,之前的红枣种植一直处于自发、盲目状态,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截止目前,全县枣树面积近17万亩,正常年份产鲜枣3万吨,产值4200万元以上。现在黄河沿岸已形成长50公里,宽5公里的红枣林带,红枣收入成为当地农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樊家畔、下山畔等产枣大村红枣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90%以上,下山畔有枣林2240亩,其中挂果面积1820亩,年产鲜枣50万公斤,收入100余万元,人均1900元,红枣收入上万元的就有30户,收入最高的近3万元。在东部沿黄河红枣种植村的带动下,西部乡、村红枣栽植与生产亦取得长足发展。从2005年开始,以张家山乡为例,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新建红枣标准示范园10000亩,覆盖全乡11村,成活率达70%,加快了吴堡县东枣西延的进程,扩大了红枣生产基地规模。
4、红枣加工营销产业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吴堡县红枣加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郭家沟镇下山畔村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旧窑洞、废弃羊圈修建简易烤炉47座,薛家塬、刘家塬及周边村已形成了红枣初加工、销售市场,年加工销售600吨,收入200万元。全县现有普通烤房600座,同时,出现了巨人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光大枣业有限公司等3家较大红枣加工企业,研制开发了鲜枣酥、紫晶枣、空心脆枣等加工品种,产品还远销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成为吴堡红枣外销的窗口。年加工能力占红枣总产量的30%以上。有效促进和带动了吴堡红枣产业的发展。
三、我县红枣发展的根本方向
根据总上所述,和多年来我公司对红枣品种改良与加工的体会。我认为要使我县主导产业红枣真正成为兴县富民的产业,就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红枣经营观念培养出一大批现代红枣专业技术人员,使全县枣农既是指导员又是战斗员。首先要带领枣农进行大刀阔斧的品种改良,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再次要在深加工上下功夫,(特别是在保鲜技术上要有新突破)再次建立红枣贸易基地和交易网络,完善基础实施建设等具体实施如下:(这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及同行批评指正)
1、加强红枣技术人员与枣农培训
红枣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键在人。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不断壮大红枣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发挥人才作用,出资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枣农。特别要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红枣专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2、积极引进优良品种
红枣品种老化、退化是当前枣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优良品种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关键地位,调整和优化红枣的品种结构,在吴堡红枣产区,通过引进优良红枣品种进行筛选对比,选择出适宜当地山地栽培的抗旱、耐瘠薄、丰产优质的红枣品种乃当务之急。当前我县现引进的灵宝大枣、紫铃大枣、金昌一号等鲜食、制干兼用优良品种普遍被看好。这里我就今年我们公司高接换优“金玉一号”品种改良情况的一些做法和改良成果来论证我县红枣品种改良的必要性。3月初我们从山西省引进优良品种“金育一号”接穗30多万枝,(丁家湾乡嫁接接穗16万枝)。高薪聘请山西省著名红枣嫁接专家高金应为常年技术指导,聘请35名熟练的嫁接技术人员采用实地嫁接就地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从4月1日到5月30日完成了210名红枣嫁接技术人员培训与嫁接改良任务。嫁接后公司专门派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观察、记录。公司采用了“二二一”操作办法,实施这次高接换优改良示范任务。“二二一”即:两个合同两个管理办法,一条龙服务,两个合同是公司与山西红枣研究中心签订了“金育1号”供应接穗和技术服务指导合同,公司又与枣农签订了嫁接改良与购销合同,两个管理办法就是公司专门制定了红枣嫁接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另一个是编写了《嫁接方法与接后管理》,用于指导枣农科学管护红枣嫁接后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生长的科学管理。一条龙服务是公司除了在技术上全程指导无偿嫁接服务外,并出资购置红枣专用肥和专用药上门服务。根据实地观察统计嫁接后大部分70天左右全部开花,90天左右挂果,95天左右大如玉米粒,一般在120天长成和成熟时候大小一样,这时候还是青枣,130天左右开始着色,有的98天可以长到和成熟时一样大。挂果率达百分之七十。比我们传统的红枣生长期要晚十多天。成熟后果个整齐,长4.5cm左右,直径2.8cm左右果型为圆柱形,由于刚刚挂果,产量参差不齐,丁家畔村的山神地疙瘩由于按时修剪、施肥,洒药、浇水科学管理当年全部挂果。枣农丁玉生3亩枣园当年就超过了原来的产量,大部分挂果的每株产量在3斤以上。取得了预期效果,深受枣农和各级政府的称赞。
3、组织枣农,进行集约化经营
通过大面积的品种改良从而达到集约化经营,在县黄河沿岸的宋川镇、郭家沟镇、丁家湾乡,薛下村乡的种植红枣面积大村的中心区建立2处红枣示范园。在离黄河较远的辛家沟镇、张家山乡建立万亩优质示范园,积极兴建红枣灌溉水池,修通每个枣园生产道路。通过建立品种改良基地,把所有的枣园连成片,同时政府要积极组织县红枣协会、红枣商会、红枣种植大户,红枣加工龙头企业等给枣农实惠,引导他们走现代科学的规划化型,集约化经营型管理模式道路。
4、大力扶持红枣龙头加工企业
以红枣产业园区为平台,以红枣加工与流通企业为主体,以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单位为依托,组建吴堡红枣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在保证红枣基地建设的前提下,着力研究红枣贮藏保鲜技术和红枣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为鲜枣保鲜和枣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打造吴堡红枣品牌。
5、建立红枣贸易基地和交易网络。
以龙头型专业流通组织为主体构建批发市场,以批发市场为中心构建市场体系,以市场体系为中心构建农产品流通体制;创新红枣市场流通模式,在辛家沟高速公路出口处和郭家沟镇集贸中心建设红枣贸易中心,建设集红枣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批发、拍卖、直销、连锁零售经营、进出口贸易、物流配送及电子商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和流通模式;发挥红枣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体系,拓宽销售渠道。逐步建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个体商贩为补充、全国各大中城市营销网点为窗口的营销网络。促进红枣安全、便捷、高效流通,带动吴堡县现代枣业发展。
6、加强枣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建设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领导,大胆实践,认真总结、学习各地成功经验,引导、扶持办好枣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红枣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自上而下、循序渐进,引导枣业协会逐步向多模式、网络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通过枣业协会和枣业合作社,一头连接加工企业,一头连接市场,形成“企业+枣业协会(枣业合作社)+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克服无序竞争,减少内耗,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增强行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使更多的农民从中获利受益。枣业协会和枣业合作社具有市场主体资格,实行对内服务、对外经营,组织形式规范化、指导管理法制化、经营机制国际化,形成枣业协会与农业龙头企业相互联结、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红枣产业化经营,实现红枣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上是我对我县红枣主导产业现状和今后发展的粗浅认识,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