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加入水果邦 | 找回密码
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农超对接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农超对接”遭遇高门槛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安徽日报 作者:何雪峰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85票  浏览30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1月06日 16:21
  阅读提示
  
  农产品绕过“中间环节”直接进超市,促进了农民增收,也给消费者带来实惠。近年来,“农超对接”的销售模式在全国各地兴起,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选择了包括我省在内的15个省开展“农超对接”试点。
  
  拆除超市门槛,是许多农户的心愿。
  
  “农超对接”三方受益
  
  金风送爽,果海飘香。10月19日,记者来到“果海梨都”宿州市砀山县,耳闻目睹了一件新鲜事。
  
  在砀山县良梨镇,一辆辆货车不时穿梭于“果海”中。果农们告诉记者:“货车是来将水果直接拉到超市的。听镇、村干部说,这就叫‘农超对接’。”
  
  “今年咱果农生产的酥梨直接送到超市,比卖给小贩每公斤要高出三四角钱。”良梨镇一位果农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尝到了“农超对接”的甜头,砀山县果农们主动与全国各地的超市建立联系。在该县葛集镇白腊园村,每到大棚油桃收获时节,每天都有许多农户开车将大棚油桃运往南京、徐州、淮北、蚌埠等地的超市,比在本地销售每公斤高出2元左右,该村仅此一项每年增收上百万元。去年以来,葛集镇“农超对接”直销水果约1500吨,农民增收近千万元。
  
  作为“农超对接”的另一头——超市,同样获益颇多。合肥市一家超市有关人士说:“过去,农产品进超市要经过四五个中间环节,每个环节至少要加5%的成本。而超市从原产地直采,省掉了中间环节,减少了进货成本,使得售价可以降低至少20%,加上直采的农产品新鲜度有保证,有力地促进了销售。”
  
  对消费者来说,“农超对接”让他们吃到价廉物美的农产品。一些顾客反映,直接进超市的农产品新鲜、品相好,且价格不高于普通农贸市场。
  
  一成农产品挤入超市
  
  据宿州市农委统计,目前,该市农产品已打入众多本地超市和徐州、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地的多家大型超市,2008年进超市农产品数量为406个,销售额达23亿元。
  
  面对这样的“成绩单”,宿州市农委的同志并不满意:“相对于一个农业大市的农产品销售总量,目前农产品进超市的份额实在太少,比例仅在10%左右,而许多省份都达到了30%以上。”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更多的农产品顺利跨进超市门?
  
  超市的“准入门槛”挡住了许多农产品。一些超市出于结算考虑,要求农产品生产者必须有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然而,一家一户的农民无法符合这一条件。砀山县一位农产品经纪人告诉记者,2007年,他和一些农户曾与外省一家大超市联系直供农产品,但超市要求农户必须以一个企业的形式出现,有营业执照并开设专门的账户,否则超市将无法与农户进行正常结算。另外,农产品要顺利进超市需要符合几个准入条件:在生产规模上,必须具备连续性和有组织性,货源能充分满足超市经营需要;在规格上,农产品要达到标准化要求,大小、外表、内在品质大致相当;在包装上,要注明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净含量等内容;在运输上,物流运输工具要保障农产品的新鲜和运输链的完善。然而,普通的农产品生产者无法做到这些。“我们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虽然质量很好,但在许多超市看来仍然是‘三无产品’。”宿州市一些农户无奈对记者说。
  
  据了解,外省部分大超市“门槛”更高,要求农产品进场前要进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QS认证等相关的认证。然而,目前,宿州市符合这些要求的农产品比例很低。一些超市运作不规范,也成为农产品进超市的“绊脚石”。宿州市农委有关人士说,超市不菲的“进场费”让一大批农产品生产者望而却步;一些超市程序复杂,结算不及时,履约意识差,也“吓”走了一些农民。
  
  政府引导消除门槛
  
  “要消除农产品顺利进超市的门槛,必须首先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这需要政府部门正确引导。”宿州市农委有关人士说。
  
  这位人士指出,目前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进超市的步伐,而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众多农户共同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大户的带动下,“抱团”与超市“对接”。
  
  近年来,宿州市各县区大力发展各类型、各层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仅水果专业合作社就至少有119个,带动数十万农户。“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之后,生产规模扩大了,管理规范了,生产科学了,标准统一了,更加符合进超市的条件。我们的水果不但直供周边中小城市的各大超市,而且还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超市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10月21日,砀山县鑫泰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永对记者说。
  
  为促进“农超对接”,宿州市各级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给予资金、技术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为提高农产品认证的比例,宿州市采取的办法是,为参加认证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企业“埋单”。据了解,对于产地认定的认证费用,砀山县给予全额解决;对于产品认证的费用,埇桥区给予约1000元的补贴。
  
  政府当“红娘”,农超结“良缘”。近年来,宿州市及各县区政府主动牵线搭桥,举办过多次“农超对接洽谈会”,为农产品生产者和超市打造对接的平台。10月18日下午,砀山县召开的“农超对接”洽谈会上,约有20家省内外超市与砀山县数十家水果经营户当场签订了购销合同。
  
  业内人士指出,超市也应该放下“架子”,对农产品生产者给予适当支持,如免收“进场费”等,在结算方面也应更加规范。据了解,武汉一家大型超市就率先打破“行规”,宣布对省内名优新特农产品免收任何“进场费”,并承诺对省内特色农产品推行“现钱买现货”的经销模式。“超市自行拆掉门槛,带来的只会是更旺的人气和效益。”宿州市农委一位人士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