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品牌化”谱写富民曲
本报记者 曹衍美
“今年大概售出苹果50万斤左右,主要是向来旅游的过往人员销售,特别是国庆节期间,销量很大。”盐源县卫城镇北门村十组村民龙中兴高兴地说道。龙中兴一家在路边自产自销苹果已有七八年了,如今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苹果销售大户。
据悉,该县像龙中兴这样在坝区主干道两旁设点自产自销苹果的经销户就有120多户。通过旅游带动,这种自产自销的方式不仅方便了过往游客,也给当地果农带来了实惠。
近年来,盐源县委、县政府坚持“品牌兴农、品牌富农”的理念,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按照“政府主导、农民和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强化农产品品牌推介,积极组织苹果及其加工产品参加中国商标节、西博会、农产品交易会、食品博览会和大凉山农特产品成都展示展销周等大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了盐源苹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市场占有率和竞争率。
目前,全县共有果农近8万人。2011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21.95万亩,年总产32万吨,产值6.4亿元;2012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扩大到23.8万亩,苹果总产33万吨,产值7.26亿元,果农人均收入比去年增加1100元。今年全县果农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达9300元。
卫城镇:
西南苹果第一镇
西南苹果在盐源,盐源苹果在卫城。盐源县卫城镇被称为“西南苹果第一镇”。
卫城镇罗家村张高福家共种植苹果150亩,其中投产的有50亩,未投产的有100亩,今年投产果卖了30多万元。张高福不仅是聚联苹果专业合作社成员,也是该社培养出来的经济人。今年通过他中介卖出的苹果就有60万斤左右。
据了解,该村共有苹果树近2万亩,果农700余户,几乎家家都种植苹果,少的人家有10多亩,多的则上百亩,平均亩产达6000元左右。去年该村苹果最高售价为4元/公斤,今年最高售价8元/公斤,全村苹果已在10月底全部售完。
“目前,全县共有苹果专业合作社12个,这其中又分为生产型合作社、销售型合作社和复合型合作社三种类型。而聚联苹果专业合作社就属于销售型合作社,该社像张高福这样的经济人就有几十名。”县农科所所长宋枢平介绍说。
“今年我们还通过网络向外地发了十多万斤苹果;有的客户还通过我们在纸箱上留下合作社的地址、电话号码等信息主动与我们进行联系。”与罗家村邻近的大堰沟村联谊合作社的社长李加国边修剪枝条边与记者进行攀谈,“我们村的苹果由于果品质量好,知名度高,回头客很多,大多是老板自己找上门来买,根本不够卖,年年都是早早就卖光了。”
据悉,李加国家今年种了60亩苹果树,卖了40多万元。这还不是该村收入最高的,该村收入最高的人家有达80多万元的,最少的也有10多万元。目前,果农们已进入修剪枝条及病虫害防治阶段。
马场村:
3000亩苹果引客来
干海乡马场村以前主要是以种植水稻为主,近年来,村民们发现种植苹果经济效益较好,于是大家纷纷水改旱,现在这里已全部改种成了苹果。
“邻近的四个村100多户果园连片加起来共有3000多亩。”宋枢平介绍说,“由于种植成片,易于技术推广和管理,我们将这3000多亩连片果园统一进行技术推广指导。经过改良后的果树早产、优质,现在七八年生的果树每亩能卖到8000元左右,11和12年生的果树有亩产10000多斤的。”
“现在,我们这里很少有果农自己拉苹果出去卖的了,外地客商几乎都是通过中介或慕名而来拉。去年我们这里的苹果最低售价为2.42元/公斤,均价3元/公斤,品质好的售价为3.8元/公斤;今年最低售价为2.6元/公斤,品质好的售价为4.4元/公斤,今年明显比去年好卖得多。”马场村金红苹果专业合作社社长韩月学说,他家共有果树20多亩,去年卖了12万元,今年卖了20来万元。全村收入最高的一户卖了3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