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苹果出省记:1400公里5天时间 果价涨两倍

题记:市场的果子 卖不出感情的价
面对“卖难”与“买贵”,我们似乎对谁都要讲感情,但真正的市场是不那么讲感情的。
今年,从陕西苹果因价“滞销”,心急如焚的果农们微博求援;到大小媒体、各路名人怀着朴素的感情“站台喊话”;再到苹果价格回归合理,销售逐渐好转……事情在一步步发生变化。
而影响这些变化的,更多的是背后那双无形的手市场。
无论是辛劳一年盼着一个好收成的果农;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中间商;抑或是在“物美”与“价廉”之间寻求信价比的消费者,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无形的市场。
在这里,谁只看得见自己,谁就要吃亏;谁希望更讲感情,谁就会失望。任何一方价值的体现,都必须以市场的认可为前提;任何一方获利的多少,都必须遵照市场的法则来计算。
西部网两路记者跟随“走出去”的陕西苹果,一路从洛川出发到江苏常州;一路从彬县出发到湖南永州,了解到的情况大同小异:
市场的东西,就要由市场说了算;市场的果子,卖不出感情的价。
西部网讯(记者鲁鹏飞)1440多公里,30多个小时后的12月8日下午七点,湖南客商冯祥松在咸阳彬县、旬邑收购的38000多斤苹果抵达湖南永州,这个不大的南方城市也是这一批苹果的最终落脚点,在这里它们走向消费者。
“今年苹果卖不上价而且客商比较少。”“去年收了苹果,赔钱了,还不知道今年怎么样。”“感觉苹果价格还是很贵,吃不起,是不是中间商把钱挣走了?”这是处在苹果商品链条上的三个主体的发问,今年苹果怎么了?
从12月3日起,记者历时8天,跟随彬县、旬邑苹果,一路奔赴湖南永州,探析苹果身价背后的价值增长过程。
围绕苹果销售的各环节,价值的每一次附加都在最简单的价格上体现出来。从生产到销售,漫长的苹果生长期是苹果身价增长最慢的时期,而从田间地头的收购开始到批发商交给零售商贩的一刻,最后一跃进入到消费者手里,苹果身价从田间地头的1块多钱增长到5元,甚至更高,才走完自己的商品之路。

选果工按客商的要求将苹果选果分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