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2003:陕西苹果 走向世界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者:管理员
热度146票  浏览11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10月19日 13:45

  2003年,“陕西苹果”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定,对于将苹果产业提升至六大优势产业第二位的陕西来说,一场以“陕西苹果”为龙头的苹果产业发展之路正日益深刻,深处中国内陆中心的“陕西苹果”吹响了进军世界水果市场的号角。


  
  新华社陶明摄
  
  果农在洛川县永乡乡东井村的果园里收获苹果。新华社李一博摄

  2003年9月29日,当国家质检总局一纸批文将富县、洛川、白水等15个县(区)的全部乡镇,以及澄城、富平、礼泉等14个县(市、区)的部分乡镇确定为“陕西苹果”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范围时,为了将“陕西苹果”从苹果危机的产业低谷中拉出来的一代陕西果农忍不住沸腾起来。
  
  相比于2002年就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烟台苹果,“陕西苹果”终于可以与之分庭抗礼。从此,陕西在全国与山东、辽宁等苹果大省三分天下有其一,并通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园艺革命”,助推陕西苹果产业走上了一条高产、优质的集约化果业发展之路。
  
  苹果大省的果业“起航”
  
  陕西是我国传统的苹果种植大省。然而,在1996年至2000年间,由于产出来的苹果缺少销路,在陕西的关中和其他市县的果园里,兴起了一股砍苹果树的风潮。由于深处内陆,加之品种单一、田间管理粗放落后、果品质量参差不齐,当时陕西产的苹果卖不上好价钱,有的苹果50多斤才卖两三块钱,当时拥有800万亩果园,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的陕西,在砍树的风潮下,一下子就砍掉了300万亩果树。
  
  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苹果树就是命根子,但留着这“命根子”还不如不留。难道真应该砍掉这些果树?在多地调研农户苹果种植的实际情况后,200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毅然决定优先发展苹果产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了陕西省果业局,助推果业发展。
  
  2002年5月24日,陕西省第十次党代会将果业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2003年1月10日,陕西省人大十届一次会议把建设渭北300万亩绿色果品基地与关中“一线两带”、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并列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四大基地”之一。由此陕西果业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园艺革命”造就金牌“陕西苹果”
  
  “自古帝王都”的陕西,除了数不胜数的文物古迹,苹果生产条件同样得天独厚。2002年4月份,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束怀瑞等7名中国知名专家调查研究后联合签名认定,陕西所在的黄土高原是中国唯一符合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1981年提出的7项农业气象指标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也是世界几大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
  
  拥有这么好的自然条件,为什么种植的苹果产品质量却上不去?品种单一、品质较差、传统的密植种植培育观念,粗放式的田间管理,专家指出,症结主要在于果农们生产苹果还是老传统、野路子,要产量不要质量。
  
  “要加快陕西苹果业产业升级,从传统粗放果业向集约化园艺式果业推进,并以果业为龙头加速陕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时任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指出了“陕西苹果”的发展出路和目标:“陕西苹果”要争全国第一、创世界名牌、出一流效益。
  
  2001年11月,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在洛川提出了“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为内容的苹果“四项关键技术”。从此在渭北掀起了一场持续4年的“园艺革命”,易记易操作的“四项关键技术”,彻底改变了陕西苹果园艺落后的局面。
  
  洛川京兆乡果树站长史小斌2001年第一批实施果树“大改形”,次年完成了西故现村的385亩果树改造,示范园效应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果农。过去,一样的村一样的园,全村优果率仅为30%,辛苦一年只落下成堆的下检果。2003年西故现村整个村的优果率达到75%,优果每公斤2.5元,每亩产量2000公斤,种苹果村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至2004年底,陕西全省建成“四项关键技术”标准示范园4000多个,面积达到60万亩。实施“大改形”327万亩,从总体上解决了陕西苹果外形不美不靓的问题。陕西苹果的“园艺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陕西苹果”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苹果”走向世界
  
  随着“陕西苹果”被确定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加上田间管理和生产技术上的改进,一时间,“陕西苹果”声名鹊起,购买“陕西苹果”的国内国外客商云集陕西。
  
  就在形势大好之时,2004年2月16日,加拿大食品检验局发来一纸禁令:从2月17日开始,加拿大市场暂停进口陕西苹果,原因是,在陕西出口加拿大的苹果里发现了红蜘蛛。
  
  为了重新撬开全球水果市场中比较挑剔的加拿大市场的大门,陕西的果农们早就开始了自己的“西式”探索。为了能够达到苹果出口的标准,洛川县确立了“水果出口专业村”模式,在管理上与西方标准接轨。为了能够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苹果,洛川县很多苹果出口专业村还为果园建立了生产台账,并聘请了一批外国苹果专家,进行精细化管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9月9日,来自加拿大一专业植检处的5名官员和专家来到洛川县旧县镇荆窑科村,开始对被列入“出口加拿大专业村”的14个村的1万亩果园进行认证抽查。抽查结束后,加拿大专业植检处果蔬部主管克劳德·福瑞斯特女士表示:“洛川苹果已具备直接出口加拿大的品质条件。”该年10月6日,加拿大食品检疫署致函中国国家质监总局:恢复进口中国“陕西苹果”。这意味着全球最挑剔的苹果市场终于全面接纳了“陕西苹果”。
  
  至此,“陕西苹果”已经打开了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等地区20多个国家的市场。“陕西苹果”在国际水果市场上已然占据了一席之地。
  
  “金苹果”创造的“黄金”产业
  
  从2003年起,以优质的“陕西苹果”引领的陕西苹果产业步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01年全省果品出口8.4万吨,创汇4800万美元,2004年出口增加到34.7万吨,创汇2.1亿美元,分别增长3.1倍和3.3倍。
  
  2011年陕西省苹果面积达到935万亩,产量达到903万吨,占到全国苹果总产的三分之一和世界总产量的八分之一,优果率达75%以上,实现了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全国第一。
  
  今年以来陕西省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果品基地,绿色果品面积300万亩。全省苹果、梨、桃、葡萄水果套袋率达到80-90%,改善了果品质量,减少了农药残留,果品质量安全率达到了99-100%。在优越的品质保证下,如今“陕西苹果”出口遍及亚洲、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和非洲。出口企业也由38家扩大到58家,并带动了苹果加工产业以及附属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回顾陕西果业走过的十年,对于“陕西苹果”我们还有更多的展望。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