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记者手记:调整结构结“硕果”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甘肃日报(兰州)    发布者:olaiya
热度180票  浏览5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2月28日 15:08
  本报记者马效军 吴梦寒
  
  在静宁采访时,我们为当地苹果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感到震撼:果园面积达80万亩,苹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多。我们更为当地果农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振奋:不少果农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曾经以种粮为主的静宁县,能在苹果产业上结出如此“硕果”,得益于持之以恒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县上决定将苹果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主导产业时,并没有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有的群众故意把果苗拔出来,有的套种小麦让果苗枯死,有的还说:“你叫我们种苹果,让我们吃啥呢?”随着苹果陆续挂果并收到效益,群众的观念渐渐改变,静宁苹果产业也开始快速扩张。
  
  和静宁一样,近些年农业结构调整在全省遍地开花。我省形成了定西马铃薯、河西制种玉米、陇东优质苹果、中南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带,特色产业基地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成为助农增收的“聚宝盆”。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省有些地方还没有找到适宜的主导产业,有的地方主导产业做得还不够大。
  
  俗语讲:“货卖堆山”;经济学规律表明:规模产生效益。只要各地扬长避短,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主导产业,同时加快主导产业的转型跨越,就一定能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作者:马效军 吴梦寒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