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昌平区崔村苹果为什么这样“火”
生活中许多北方人都有个习惯,进入冬季家里就要储藏一定量的苹果,尽管市场上各种水果琳琅满目,但还是有一些人一直延续着这种习惯,家住北京城里的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笔者,自己连续多年冬储崔村镇的苹果了,可今年他只晚去了几天,苹果就已销售告罄。他不无遗憾地说:“崔村的苹果可真叫火啊!”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崔村苹果这样受人青睐呢?
在今年北京市昌平区第九届苹果文化节上,一个重642克、纵径10.1厘米、横径11.89厘米的苹果引发现场观众一片惊叹。这个由昌平区崔村镇真顺村真顺果园赵宝玲选送的苹果,一举夺得了今年的“果王”称号。这已是她第三年蝉联此项冠军,同时也是崔村苹果第五次获此殊荣。
赵宝玲是崔村镇真顺村有名的苹果种植能手,2002年她与丈夫承包了村里一处占地11亩的果园,开始种植苹果。真顺村地处山前暖带,地下水资源充沛,是崔村镇苹果的主要产地之一,所产苹果因皮儿薄、肉甜、核儿小而远近闻名。赵宝玲家的果园地处村北,地势更高,昼夜温差更大,因此苹果糖分含量也相对高些。
走进赵宝玲家的果园,只见三块儿金灿灿的“果王”奖牌依次悬挂在大门口的墙上,甚是惹眼。在赵宝玲夫妻二人的打理下,园内果树从原来的100棵,逐渐增加到现在的360棵,每棵果树平均结果近200个。赵宝玲粗算了一下,今年的苹果产量约4万斤,依照现在的苹果价格,年收入近7万元。
在真顺村,像赵宝玲这样的果农共计89户,村内果园面积达1200亩,成为以林果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大村。该村2011年苹果产值达到了1000万元。沉甸甸、红彤彤的苹果如今真真正正成了真顺村家家户户的致富果。
科技注入打造崔村优质苹果
“真顺”苹果的成功是崔村镇苹果产业发展的缩影。崔村镇在“生态旅游休闲”功能发展区的定位以及“精一、优二、兴三“的镇域产业发展格局指导下,第一产业向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优化前进。在果品生产中,崔村镇以生产红富士苹果为最优。该品种具有果形大、着色好、果香、味浓、品质上乘、耐储存等优点。崔村镇背靠燕山山脉,形成独特的山前暖带气候,加之昼夜温差大,使富士苹果的上述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单个果重可达350克以上,色泽鲜艳基本达到全红,口感酥脆、香甜,据测验,糖度达到15%以上。在果品的生产上,近年来推广苹果套袋、铺反光膜、秋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新技术,加之推广日本“高杆开心型”果树修剪技术,使富士苹果的质量达到了最优生产。而且崔村镇果树全部施用有机肥,浇水也是采用本地区可以与矿泉水相媲美的地下水,所以崔村镇生产的果品均达到了“安全、绿色”果品标准。
满载美誉崔村苹果香飘四方
优质的果品使崔村镇获得了众多荣誉,为崔村镇果品产业化发展向着更高的标准提供了强大动力。1994年,崔村镇被评为“北京市果品十强乡镇”;1998年在广州农产品博览会上,崔村镇的“新风”牌宫腾富士苹果被评为“中华名果”;2000年,崔村镇被命名为“京郊苹果专业镇”;2002年12月,真顺村的“果树种植”由英国国家质量保证有限公司认证并颁发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04年,崔村镇生产的红富士苹果出口欧盟地区,开创了国家标准化苹果示范区与国际接轨的先河,随后,崔村的苹果又先后销往到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2003年9月18日,崔村镇果业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崔村镇在果品产业化建设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观光采摘崔村果农乐想丰收
崔村镇的苹果园已由过去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旅游、科普体验等多功能新型农业转变。以“真顺”、“香堂”、“大辛峰”标准化果园为代表的品牌果园,已成为北京市最著名的观光采摘基地。全镇现有成熟的观光果园7个,真顺村和香堂村已被北京市旅游局注册为市级观光采摘民俗旅游村,多家苹果种植园被北京市果树产业协会、“收获金秋”百万市民观光果园采摘之旅组委会评为“北京市百家观光采摘园定点单位”。每年来崔村镇观光、采摘的游人已达20万人次以上,采摘直接收入达到5000万元,极大地增加了苹果的附加值。今年苹果的采摘价格在每斤10元以上,等级成箱的苹果价格不一,但都在百元之上。精品苹果虽然价格不菲,但游客还是纷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