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洛川苹果产业发展调研:盛名之下如何突破“天花板”
明天苹果怎么种 老果农碰到新技术
强大的技术体系一直是洛川苹果的制胜法宝。
“剪大枝要狠,剪小枝要忍……”1月18日一大早,冬日的阳光下,洛川凤栖镇芦白村的村民围聚在路边的一个果园,听农业技术人员实地示范如何进行果树整形修剪。主讲人是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开发办公室主任屈军涛。作为县里最具权威的高级农艺师之一,屈军涛深感“如今的新技术推广比过去难多了”,“洛川的果农都是行家里手,论操作经验甚至比专家还强。要想让他们改变已经驾轻就熟的务做习惯,不容易”。
这是芦白村新年的第一场专业培训,也是洛川县“2-4-6”年度长效培训机制的一个缩影。该机制要求每年培训果农的强度要达到县里2次、乡镇4次、村里6次。之所以要举行这么多培训,与老果区遇到的转型期“烦恼”密不可分。首先是树龄老化,45万亩挂果园中,有28万亩是20年以上的老果园,产量不稳定、品质下降、病虫害多发;其次是品种老化;此外,果园精细化规范管理跟不上,全县3.74万户果农中能熟练掌握现代苹果生产新技术的不足30%。
强大的技术体系一直是洛川苹果的制胜法宝。洛川县有苹果生产技术办公室、苹果学院、果树研究所等专门机构,镇设苹果产业管理服务站;全县365个村村村都有县里派驻的专业技术人员。曾经闻名全国的“强拉枝、大改型”等苹果四大技术就诞生在这里。
但是,“成功后的洛川果农开始产生自满情绪了。”延安市苹果局副局长安金海坦言,“针对衰老果园的重茬栽培技术、果枝组精细化修剪、更新复壮技术以及针对青壮劳力锐减等困境推广的省力栽培技术体系等,都是当务之急。”
传统培训召集难,洛川县就把新技术推广的功夫下在“新技术示范园”上。凤栖镇车王村村民雷锁林说,“以前的果园树离得太近,人进去都得弯着腰,更别说机械了。虽然果子很多,可个头小,卖不上好价钱。”洛川在示范园通过推广间伐扩大行距。按照这个标准,雷锁林一亩果园要由56棵树减少为28棵。虽然心里不情愿,但是当他看到示范园果树间伐后的通风采光优势,雷锁林不再观望。经过两年的调理,他的果园产量迅速恢复,而且结出的苹果个头大、色泽好。“现在干活比以前轻松不少,挣得反倒更多,看来还是要相信科学”。
结构空间有多大 有机肥带来新惊喜
洛川实施“跳出苹果抓苹果,走果畜一体化发展道路”的结构调整战略。
60万亩耕地上种了50多万亩苹果,规模空间已达极限。洛川人把目光盯在了以绿色、有机为方向的产业结构空间上。《洛川苹果带皮吃》,这篇7年前刊发在《经济日报》上的田间采访记至今让很多陕西苹果专家记忆犹新,也印证着洛川苹果绿色、有机的产业追求。
但是,黄土高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再加之几十年果树不断吸收营养,土壤中酶和微生物消耗严重。
上世纪80年代,苹果园面积较小,还能通过施用农家肥缓解地力,但后来随着面积骤增,农家肥投入难以为继。“前些年,不少经销商和消费者陆续反映洛川苹果的口感有所下降,这引起了我们的警觉。”延安市苹果局副局长安金海介绍,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洛川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平均仅有0.94%,而一些果业发达国家却有约4%,差距明显。
经过多次调研论证,洛川提出了“跳出苹果抓苹果,走果畜一体化发展道路”的结构调整战略。
“发展有机苹果,有机肥是关键的关键。”洛川县畜牧局生猪发展办公室主任陈全虎说。2008年10月,洛川启动了为期三年的百万头生猪产业大县建设工程,一批现代化种猪场、示范园区、养殖小区竞相涌现,被确定为陕西省百万头生猪示范县。以大企业为引领的生猪产业在苹果大县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