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梳理:农产品滞销应对方案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44票  浏览41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8月05日 15:46

  既然不能杜绝,起码学会应对
  
  梳理:农产品滞销应对方案

  作者:戴春晨 郑朝武 苏梓威
  
  □南方农村报记者戴春晨
  
  见习记者郑朝武苏梓威
  
  7月中旬以来,突如其来的滞销风暴,让广东省博罗县的冬瓜只能烂在地里。
  
  “往年需求量都很大,今年却非常惨淡。”博罗县一家农资零售店老板黄永剑称,珠三角务工人员数量下降且消费乏力;加之倒春寒复种,冬瓜上市延期,跟其它地方的冬瓜撞市,价格低开低走。
  
  博罗县杨村利农合作社理事长钟起文说,仅他们合作社就有70-80万斤冬瓜难找买家。而博罗县柏塘镇粤农农资连锁店老板潘子声说,他们镇滞销的冬瓜高达50万斤,而同县的湖镇则有30万斤。博罗县去年同期是0.65-0.68元/斤,但今年低至0.15元/斤却无人问津。记者发现,当地农户对瓜地弃之不理,任由杂草丛生。
  
  滞销的,不仅仅是冬瓜。长期以来,“滞销”、“卖难”、“烂市”、“果农欲哭无泪”等字样不时见诸报端。价贱伤农,几乎每一种农产品都见证过农民的隐痛。“烂市”的榜单没有尽头:荔枝、柑橘芒果、辣椒、茄子……痛定思痛,市场经济常见的滞销难题,似乎并不存在彻底有效的破解逻辑,而面对周而复始的农产品滞销,谁有能力帮助农民,又应如何帮助农民?既然无可避免,那么较为完整的应急方案就应该有。
  
  为了解农产品滞销的发生路径和应对逻辑,南方农村报记者搜集选取了近三年的68篇媒体报道以及近100条微博信息,从中梳理发现,在农产品滞销事件中,政府部门、企业、公益组织以及媒体均具备帮助农民的能力。上述组织往往通过号召动员、直接购买、开拓销路等力所能及的方式,令“卖难”现象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政府线下推介会线上搭平台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滞销”阻击战,是一场容不得马虎的战斗。
  
  在农产品滞销事件中,任何作壁上观的组织和个人至多只需承担舆论与道义上的指责,但政府部门则不然,尤其是农业主管部门的责任是让一切重回正轨,让损失降低。
  
  南方农村报记者收集的近三年公开报道,涉及应对农产品滞销的市、县政府及其下属农业主管部门共有23家。在这23家政府机构中,7家选择举办面向消费者的应急推介会;12家联合企业和通过政府部门间联合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主要集中在2014年,这得益于农产品电商的兴起;剩余的4家则通过官方微博呼吁消费者购买“爱心”农产品。线下对特定地区消费者开展促销,线上则将销路导向所在省乃至全国各地,成为今年来政府应对滞销的两**宝。
  
  在“救市”行动中,政府部门不仅将滞销的农产品集中起来统一行动,还展现了有力的动员能力。一方面,政府部门拥有广泛的信息发布渠道和资金支持,对辖区内的居民有较大影响力;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在对接商业机构时比普通农民更有信誉,更容易促成农民和企业的对接合作。以6月28日的从化荔枝推介会为例,这场从化市副市长孙石康挂帅的推介会签订1000万斤销售合同,卖出3000万元荔枝。品种推介会,原本是多地农业部门的常规项目,如日前佛山、云浮两市联合举办农产品博览会。
  
  尽管政府部门的“救市”很有效力,但滞销的农产品不能让政府买单。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角色更多是管理者而非救世主。因而,政府寻求企业介入,才是拓宽销路的长远之计。而政府“救市”行动的成本,也不宜过大。例如,今年广州增城政府的七场荔枝推介会,就显示了成本监控意识。通过万达集团、荔枝加工企业等企业赞助,“政府只花了一点点钱,搭起一个平台,今后等市场成熟,可以完全放给市场做。”
  
  事后,政府部门会不断总结,分析滞销原因,引导种植户控制种植面积,适当改变作物的种植结构,通过保险、补贴等策略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运用临时措施帮助种植户渡过难关,再谋求产业转型调整。
  
  媒体
  
  救市齐呼吁全民总动员

  
  媒体在农产品救市行动中从未缺席。与其他行业的产品积压有所不同,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产品滞销对他们的生活乃至生存造成威胁,既是媒体不容漏掉的新闻,也是媒体需要帮助应对的事件。
  
  南方农村报记者梳理公开报道以及微博信息发现,发布滞销信息,采取公益行动以及反思滞销现象成为媒体的三大招式。
  
  记者通过分析发现,滞销报道呈现出一个由点及面的“涟漪效应”——滞销信息由单一媒体发布,其他媒体及时跟进,转而通过个人微博以及微信等自媒体引爆社会行动。例如,6月23日,南方都市报通过报纸、微博、微信等方式,报道粤西荔枝滞销行情。紧接着,6月24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跟进,《扩散:“妃子笑”7毛一斤仍滞销帮果农找销路》一文迅速在微博上广泛传播。随后,市民们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对农民的援助意愿。
  
  在上述媒体联合作战之外,不乏有单个媒体帮农民“吆喝”的事例。上文提及的南方都市报在报道末处附上农民电话,而在南方农村报记者收集的公开信息中另有20家媒体在报纸或官方微博上为农民寻求销量。
  
  在充当信息发布平台之外,媒体同样发挥了信息交流平台的作用。2012年11月,中央电视台连续报道多地农产品滞销事件,追问反思事件逻辑,引发全国关注。百度指数显示,央视报道期间成为2012年来“农产品滞销”搜索量最高峰。作为专业涉农媒体,南方农村报近年来亦关注各地滞销事件,并进行深度行业调查,对不区产业产业格局做出分析,组织公益行动。
  
  观察:公益行动介入经济现象
  

  面对农产品大量滞销,目前的处理机制主要以公益行动为主,这显然不是长效机制。归根到底,农产品生产销售是经济现象,与其他行业一样,由生产者承担市场风险。但是,由于中国农业产业档次太低,农民抗击风险、承担风险的能力很低。在此情况下,每每需要动用社会资源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在当前,种植户往往根据前一年的收益选择品种,缺乏必要的市场信息,而把握市场信息和预测种植风险也不是小农可以完全把控。以近期博罗冬瓜滞销为例,倒春寒导致上市延期,本在瓜农意料之中,可惜集中上市却令瓜农很受伤。
  
  一些地方政府已经重视风险预测的工作。“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就是四川成都应对种植风险的试点项目。2013年10月,成都市政府试水政策性特色农业蔬菜种植保险,对蔬菜在生产阶段所遭受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损失进行补偿。通过购买保险对冲滞销风险,不失为保护农民收益的方法之一。
  
  由于技术水平和当地主流品种的限制,许多农民明知滞销也难以调整。这是因为,果农种果,瓜农种瓜,许多农民对某个品种的种植技术烂熟于心。除了技术制约,作为地区性产业,转种不是想转就能转,地头等买家的传统销售方式,让某些品种主产区的农民不敢换种其它作物。
  
  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处理大量农产品滞销,仍需要公益行动介入经济现象。
  
  企业订单凭爱心网络求销量
  
  与政府定位不同,企业的角色是农民的大顾客,同时也可能是农民的合作对象。
  
  南方农村报记者收集的公开报道涉及15家企业面对滞销采取的行动。其中11家为百度、淘宝、京东等互联网企业,除了百度采取为发布农民求买家的广告外,其他企业无一例外选择网上促销;剩余的4家则选择直接向农民下订单。梳理发现,“农产品、网上卖”成为热潮,而传统的“爱心”订单模式退居次席。
  
  对比发现,“爱心”订单的方式比较成熟,易于企业效仿。“爱心”订单的流向有两条路径,一是转化为员工福利或社会机构的捐赠品,二是经过加工处理再转为新产品。但爱心企业数量和购买力无法形成规模,福利捐赠只能有限“消化”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下订单,不仅需要付出成本,而且市场风险增加。
  
  在网上爱心促销中,企业不仅能够缓解农民一时的经营困难,还能提高未来和农民合作的可能,也容易向消费者传递自身品牌信息,企业也是获益者。
  
  南方农村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农民发布农产品滞销信息,寻求企业帮助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通过网络公益平台,二是通过电商平台和生活分类网站。常用的网络公益平台是百度的“公益推广”栏目。在这个栏目中,求助者发邮件至gytg@baidu.com或在新浪微博@百度推广,便可以把滞销信息发布出去。百度审查后,便会优先将滞销农产品信息显示在相关搜索结果中。
  
  此外,在农网中国、58同城、赶集网等分类信息网站上,农民经过注册账号,既可以发布农产品滞销信息。同样也可以寻求在淘宝中国馆、天猫聚划算、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发布滞销农产品信息,开展团购、线上推介会等促销活动。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