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张希洪果树开发研究所创业发展之路
对张希洪夫妇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做法,**当场给予高度评价,并鼓励张希洪夫妇要继续好好干。他告诉张希洪夫妇,国家的政策是稳定的,发展农业的政策不会变,你们要争取更上一层楼。
从张希洪家走出来的路上,**迎面碰上一位老农,**主动伸出双手和老农握手,并询问老农家住哪里,老农指了指**身后不远处说,就是您刚刚去过的那家。**连连点头,笑着说:“哦,你就是张希洪的叔叔。”张希洪的叔叔回家后很兴奋,他说:“中央来的领导真没架子,很土格(义乌农村方言中很平易近人、随和可亲的意思)。”
日前,笔者采访张希洪夫妇时,他们说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张希洪说:“总理平易近人,亲切和蔼。总理说的每句话,都让我们心里倍觉温暖和亲切。这几年,总理的教诲,我们一直铭记心间,一心一意想着把自己的事业做强做大,决不辜负总理的鼓励和殷切期望”。
张希洪说:“目前,世界上有90多个国家生产葡萄,种植总面积约为11250万亩,年总产量约6500万吨,在各类水果中处于第二位。农业部今年4月启动了《鲜食葡萄新品种及设施化生产技术引进与创新应用》项目。这个项目计划从日本等国引进新设施、新技术,包括避雨栽培的棚架结构设计技术、整形修剪、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先进生产技术,结合国内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我们将主动引进新技术、新装备,向社会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葡萄。”
葡萄是一种多用途水果。它不但营养丰富,又起保健作用。在葡萄所含的较多的糖分中,大部分是容易被人体直接吸收的葡萄糖,所以葡萄成为消化能力较弱者的理想果品。葡萄中含较多酒石酸,更有帮助消化的作用。适当吃点葡萄,能健脾和胃,对身体大有好处。医学研究证明,葡萄是水果中含复合铁元素最多的水果,是贫血患者的营养食品。常食葡萄对神经衰弱者和过度疲劳者均有益处。
张希洪对发展葡萄产业充满信心。他说:“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类似葡萄这样的健康水果的需求量也将进一步增加”。
科学技术是把金钥匙
对科技的认识提高后,将产生强烈的应用科技的欲望。张希洪从专业杂志上得知桃树应用“多效唑”效果十分明显,他当即联系此种农药,正好赶上当年使用时间。在桃树花谢后10天,用50g多效唑加12.5kg水喷雾,当年就收到良好效果,桃树夏梢生长得到有效控制,新梢生长开张,保果作用明显;且桃果个大质优、圆滑鲜艳、外观漂亮,在市场上成为抢手货。据我市业内人士说,在桃树上应用“多效唑”,并取得良好结果,这还是第一家。又如,运用农函大学到的知识,进行柑桔药剂处理贮藏保鲜试验,开始应用“托布津”作为贮藏保鲜药剂;后来经科技人员介绍,先后多次到省农业厅水果科引进国外进口的“培福朗”、“施宝克”等最新的柑桔贮藏保鲜药剂。并与常规药剂进行了对比试验,用“施宝克”处理的贮藏保鲜效果最优。失水少,青绿霉病与褐腐病等病害发生率低,果实饱满,新鲜度高;在春节前后销售,价格高于其它椪柑三分之一以上,还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明显。
研究所先后承担了《桃新品种引进与栽培技术的研究》、《优质无公害葡萄生产技术》等市科技项目,并与浙江大学果树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协作协议。
张希洪夫妇主动指导当地农民和专业户搞好生产,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农户发展各类水果2000多亩。2005年5月16日《义乌商报》的一篇题为《课堂搬进果园》的报道文章写道:“葡萄大棚内传授着自己生产葡萄的经验心得。张希洪指着葡萄梢,说:‘抹梢能保果,增加光合作用’。接着,他又向葡萄种植户们介绍如何抹梢。‘留下的花蕾是否能全部结下葡萄?’,‘一般来说,五分之三是要落果的’。一问一答间,果农心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化解了,果农们在这里学到了许多实用农业技术”。
“传授科学技术,发展效益农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他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使我们看到象张希洪这样本土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农业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科学技术一旦运用到实践中去,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成为发展生产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源泉;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降低能耗、提高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回报,促进了周边地区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学习、吸收与应用科学技术,张希洪已尝到了甜头。在葡萄栽培中,张希洪充分发挥葡萄的特性,采取控制产量提高品质、病虫害规范化防治等措施后,葡萄生产连年稳产丰收。他的葡萄价格比市场价高出30%以上,上门收购与电话订购还是很多,其原因是生产的葡萄外观漂亮、果大均匀、口味甜美、商品性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地处缺水的义乌市,种好葡萄又节水的办法就是用滴灌设施。掀开一段塑料薄膜,就看到下面细长的水管在不断往下渗水。看看土地表面,土壤湿度均匀饱和,大棚内用上滴灌设施后,不仅改善了灌溉条件,节省了劳力,用水量也比以往减少70%左右,作物可增产8%左右。更重要的是,滴灌还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这笔“水账”怎么算?张希洪一一道来:人工浇灌每天每亩地的用水量在3吨左右,采用喷滴灌技术后,每天每亩地的用水量只有1吨。而对他来说,购置设备也很划算,为了节水,义乌对购置喷滴灌设备的企业出台扶持政策,按购置价的35%予以补助。而水价的直接成本节省更明显,他所在村,农业用水用的是水库水,按时收费,放一小时水收取2元。用滴灌技术,放2个小时水储备在自家小池塘里再慢慢灌进去,可以把地全部浇一遍,用原来的漫灌技术,浇一遍地,整整需要15小时浇灌!“越来越多的乡亲看到了滴灌的好处,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两年买滴灌设备节水已成了时髦!”张希洪笑着介绍。和张希洪一样,节水在义乌,已经成为农民们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