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义乌市张希洪果树开发研究所创业发展之路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广网商讯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99票  浏览44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3月13日 11:17
  
**总理与张希洪亲切交谈
  
  张希洪,男,1960年12月生,浙江义乌人,农艺师,本土水果专家,现为希洪果树开发研究所所长。1982年开始创业,在大陈后畈承包义乌第一片椪柑园50亩;1985年,承包经营郑家坞桔园80亩;1988年,承包开发新品种桃园60亩;2001年初,开发苏溪新乐75亩高标准葡萄园;2002年5月,创办义乌市希洪果树开发研究所,并使该所成为一家集生产、科研、技术服务、果品销售、种苗繁育等于一体的民营企业;2003年1月,又承包新建八里桥头葡萄园50亩;2004年2月,该葡萄园被市人民政府认定为“义乌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8年5月,其承包经营的葡萄园又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水果产地”。义乌市首届葡萄鉴评会(2007年)开始,连续三年荣获葡萄现场评比一等奖;2010年8月,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在上海市嘉定区举行2010年全国早、中熟优质葡萄评比会上,希洪果树研究所选送的“希洪”牌喜秀红提葡萄获得“优质奖”。另外,还先后被授予“市科技示范户”、“金华市残疾人扶贫基地”、“葡萄设施栽培示范基地”等荣誉。1994年12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同志,走访张希洪家,对他的勤劳致富精神给予充分肯定。
  
  义乌首批“万元户”
  
  “种果树,一年变成万元户。”这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生活水平的真实写照。义乌的老百姓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许多人都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首批万元户,都与“农”字沾边。当时,张希洪所在的村叫“后畈村”,是个“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榜样村。该村是坚持以路线为纲,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为革命种田”的先进典型,却是个“高产穷队”。为此,村里利用石头山开发种植椪柑园50亩,成为义乌第一片椪柑园。但因缺乏技术,管理水平较低,未能取得理想效益。1982年初,村里决定发包,让农户承包经营椪柑园。张希洪在叔叔支持下,承包了这片椪柑园。在上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加上自己的刻苦学习和实践,又恰逢老天帮了个好忙,承包当年就获得好收成,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这是他在果树承包经营中掘到的第一桶金。
  
  1983年3月9日,在全县1982年度劳模、先进表彰大会上,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作了题为《全县人民放下心来,放开手脚劳动致富,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新贡献》的报告,并表彰了我市第一批“万元户”。张希洪就是受表彰的“万元户”之一。
  
  “十万元户不算富,百万元户刚起步,千万元户刚刚富。”进入21世纪,背靠义乌大市场,义乌老百姓对富裕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因为在义乌这方热土上,身家百万元、千万元的老板比比皆是。然而,对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义乌人来说,“万元户”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那个年代,1万元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了。米价每斤仅一角四分钱,肉价每斤是九角五分;走亲戚送礼化二元钱就够了,小孩子在大年三十晚上,能享受到长辈送的一角、二角压岁钱,就蹦蹦跳跳、心满意足了。当时,县统计局统计,1981年我县农民人均收入为229.93元,1982年在350元上下。由此可见,在人均日收入不足1元的情况下,1万元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因此,党对农村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在农村,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一些农户靠个人或全家的埋头苦干,加上懂技术善经营,迅速成为农村致富的“能人”。
  
  谈到“万元户”,人们自然会想到新华社的两篇报道。1979年11月17日,新华社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报道了山东临清八岔路镇赵汝兰一家植棉年纯收入达到10239元的消息,此消息先后被国内外50余家新闻媒体转载。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播发的通讯《雁滩的春天》中提到,1979年末,甘肃兰州雁滩公社社员李德祥,从队里分到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作“万元户”、“村里的高干”。自此,“万元户”的叫法就像一阵风一样,吹遍了大江南北。“万元户”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受关注的词汇之一。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万元户”成了一个历史概念,它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
  
  张希洪的成功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他在承包的葡萄园内专心钻研种植技术,摸透水果的生长发育习性和结果规律,并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相结合,实施一套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果品产量稳步上升,效益逐年增长。
  
  2009年仲秋的一天,义乌的老领导年近八十的谢高华书记,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走访希洪果树研究所。张希洪早在大门口恭候迎接,两人一见如故,手拉手,肩擦肩,跨进了希洪果树研究所的办公室,谢高华书记一边品尝着喜秀红提葡萄,一边滔滔不绝地聊起当年“万元户”的往事,他们谈得十分投缘。谢书记看到张希洪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很高兴,连声说:“了不起,了不起……”。并与张希洪夫妇在**总理大幅照片前合影留念,还当即挥毫写下了八个大字:改革创新,服务三农。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