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温室 水果宝地 ---红河四季果业飘香
(二)加大科技应用普及力度,全面提升水果产品质量。紧紧围绕提高水果产业的产量和质量,大力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形成良种优势、品牌优势、基地优势,实现优果率达40%,商品率达90%以上目标,有力地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强水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优良品种的繁育和示范基地,做好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筛选工作,搞好品种更新换代,使大宗水果品种基本实现无病毒化。在蒙自、个旧、建水、元阳、金平、屏边、泸西建设南亚热带水果苗木繁育基地、优质香蕉组培苗生产基地、热带水果繁育基地、柑橘种苗基地、龙眼种苗繁育基地、优质梨种苗繁育基地等水果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对果农适用技术培训力度。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建成一支懂技术、会管理、擅经营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更好地为水果产业的发展服务。同时,结合“科技入户”制度的实施,采取分片包干、分户包干等形式,重点培训、扶持一批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示范的带头作用,坚持走典型引路、示范带头、联动发展、科技管理之路。围绕发展优势果类和特色果品搞好科技攻关,着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无公害产品开发技术、设施栽培技术、降本增效技术、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贮藏保鲜及冷藏运输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三是切实推进无公害水果行动计划,创建无公害、绿色水果示范基地,实现水果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建立一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果生产基地,使之成为产业带的核心、品牌依托和技术示范的基地。重点解决农药残留和滥用生长激素的问题,实行基地认定、产品认证、标识管理和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跟踪制度,加强对产地环境、农资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环节上的严格管理,实行“从果园到消费者”质量安全控制。四是加强产品采后处理、储运和包装等技术的开发,发展产后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提高产业的工业化水平和附加值,推进水果产业化经营。
(三)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组织,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扶持龙头企业,扶持优势农产品的新观念,以开放的姿态、改革的举措、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资金、有管理经验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加强基地与农民、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带动水果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水果主产区,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组建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产销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和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农民与市场、农民与企业、农民与政府的沟通,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逐步改变产经营中的分散性、无序性和无组织性状况,不断强化果品产权、产中、产后服务,促进水果产业提质增效。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切实做好创牌增效工作。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作为创建品牌的载体,积极抓好品牌宣传,通过广告、新闻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把品牌宣传出去,扩大知名度,抢占市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水果推介会或展销会,建立销售网点,扩大产品销售量,抢占国内市场,开拓东南亚市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建立以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生态果园和旅游观光果园,通过石榴节、杨梅节、椪柑节、蜜桃节等形式,宣传、吸引外商和游客来赏花、观果、品果、游玩,把优质果品销售出去,增加旅游收入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四)积极开拓市场,进一步搞活果品流通。牢固树立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从单纯抓数量向抓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从注意抓生产向立足市场组织生产转变。在坚持抓生产、抓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更加重视流通销售、市场开拓,搞好市场对接。加强红河州农产品信息网建设,支持县乡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站)建设,建立与全省、全国乃至东南亚水果市场信息网站联网,向农民和企业传播市场供求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引导企业和果农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积极鼓励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等系列化服务,有效地开拓市场。加大促销和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到省外、境外参加或举办展览会,建立销售网点,增加出口品种,扩大出口规模,大力开拓北京、上海、东北等国内市场,积极开拓俄罗斯、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实现果品出口地区的多元化。开通果品运销“绿色通道”,为客商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加强市场管理,切实保护好外地客商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