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农资 >> 农资频道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肥料企业吹牛撒谎装进口傍机构 虚假宣传花样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590票  浏览29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3月15日 12:24
  南方农村报讯(记者赵兵辉) 又到一年春耕时,往年入手肥料很早的肇庆种植户老徐,今年却迟迟没有备肥,用他的话讲:“去年被坑惨了,今年一定要谨慎选肥!”坑老徐的,是一种号称“包治百病”的肥料,它非但没帮老徐迎来丰收,反倒导致果树大量落果。
  
  “坑爹的肥料”坑的不仅仅是老徐。广东省消委会3月12日发布了3•15消费维权十大案例,其中三例是劣质肥料坑农。南方农村报记者注意到,农民之所以上当,主要是这些肥料往往披着华丽的外衣,比如捏造获得权威机构和某某部委认证,号称国家免检产品;产品性能夸大宣传;通过包装伪装成进口肥料等。
  
  挂羊头 卖狗肉
  
  肥料包装袋上印满了外国字,有的甚至被画上外国国旗,你如果就此认为,这一定是进口肥,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这些肥料大部分是地地道道的国产肥。
  
  3月9日,在湛江市麻章区某农资零售店,南方农村报记者看到一款“假洋鬼子”化肥,生产商标称:伊基克有限公司,地址:智利伊基克,包装袋上还印有智利国旗,国旗下书一行小字:来自智利的优质产品,俨然一副进口肥料的派头。但记者仔细一看,在包装袋一个不显眼的位置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登记证号:农肥(2005)临字1782号”。
  
  肥料包装的厂家名称,是判断肥料产地的重要依据。据南方农村报记者调查,一些“假洋鬼子”通常故意模糊生产企业标识,让消费者看了半天,也摸不着脑袋。比如,在外包装标识上,同时标明境外企业名称(地址)和境内企业名称(地址),但未明确说明哪一个是生产企业;以“代理商”、“总代理”字样标注境外或境内企业名称、地址,但未标明生产企业名称、地址。
  
  此外,有些肥料企业为误导农民,故意将“原料产地”、“原产地”、“引进国外技术”等字样加大,却将实际国内生产企业以极小的字体呈现。比如,将肥料授权生产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字号加大加粗,而把国内实际生产的企业名称缩小,使人误以为是原装进口肥料。
  
  吹牛皮 夸功效
  
  和冒充“洋鬼子”相比,肥料企业在产品宣传上夸大功效更为普遍。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各种新型肥料大量进入市场,上述现象愈演愈烈。“全元素”、“多功能”、“全营养”……一种肥料俨然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南方农村报记者在走访市场时发现,有些肥料企业在广告宣传中肆意夸大产品的功能和效果,把单一功能说成无所不包的全功能;包装袋上明显标注“抗倒伏、抗干旱、抗重茬、抗病害”,“亩产10-15公斤,可增产30%-50%”等功效内容。
  
  南方农村报记者在遂溪某农资零售店看到,一款标称“北京根来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根来福复合肥,包装袋上写着“金因子1+1”,“多营养系列”,至于何为金因子,有哪些营养则没有任何说明。对此,有业内人士笑称,当厂家想不出新名词的时候,都要冠以“某某因子”,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因子基本不存在。
  
  任意扩大适用范围也是厂家吹牛皮的一种方式。每一种肥料,都要向农业部申领肥料登记证,在登记证上明确登记适宜作物,但部分厂家却在包装标签上扩大适宜作物范围,出现了标签和登记证描述不一致的现象。比如,有的肥料在包装上标注的适用作物范围为:棉花、大豆、花生、茶叶、花卉、烟草、蔬菜水果,但实际上适用范围仅仅是棉花。
  
  拉虎皮 扯大旗
  
  肥料行业还流行“傍大款”,扯虎皮当大旗。
  
  有些企业自称是“央视上榜品牌”,并印刷在包装袋上大肆宣传,但实际上只是在央视做过广告,又或者是一些代理央视广告的广告公司,在利益的推动下私自制作的一些带有央视头衔的“证书”而已。央视曾多次声明,从未向任何一家企业颁发过“央视上榜品牌”的称号或证书。
  
  更有甚者,有的肥料企业在宣传时打着中国复合肥研究中心、中国复合肥检验检测推广中心、中国化肥高新产业研究院、中国化肥新技术推广服务协会联合推荐的旗号,但这四家所谓的“权威机构”纯属企业杜撰。如此彻头彻尾的虚假宣传,着实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
  
  南方农村报记者在廉江某农资店看到,湖北中农美迪化肥有限公司生产的“美迪”牌硫酸钾型(含硝态氮)的复合肥,其包装袋上列了一大堆“荣誉头衔”:“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企业”、“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名牌产品企业”、“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可就是这么一个“名牌企业”,它所标示的肥料准证字号竟不存在。
  
  “最容易迷惑人的,要数所谓‘国家免检产品’。”业内人士表示,2008年,国家工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所有企业今后不得在广告宣传、产品包装等方面使用“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否则属构成虚假宣传行为。但不少企业仍利用“国家免检”推销商品,欺骗消费者。据了解,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因此被罚款3万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