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社区支持农业 掀起城乡互动互助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文汇报 作者:许旸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02票  浏览12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3月22日 15:24

导读:在距离上海市中心近1小时车程的崇明县向化镇南江村,一场“乡村未来试验”正“破土而出”。3月中旬,青蓝耕读合作社发起的申城最大“社区支持农业”试点是“试验”的第一步。怎么个“支持”法?合作社负责人孙杨欢——这位80后海归女孩介绍道,“社员预支会费,享受绿色有机蔬菜配送,也可亲自参与田间劳作。农民市民直接互动进行生态农业的生产销售,双方是平等的风险承担者、收益所有者。”

80后海归崇明探索生态农业 农民市民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青蓝耕读合作社田地蔬菜长势喜人。  

上图:青蓝耕读合作社负责人孙杨欢  

下图:青蓝耕读合作社负责人黄开权  

  ■餐桌上的饭菜、水果从哪里来?由谁种出来?在越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当下,人们渴望对填进胃里的东西有更多的了解和把握。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自然、田间、劳作。大家抱着亲近自然、体验田耕的愿望,同时拓宽获取绿色健康蔬菜的途径。
  
  ■60亩田地,约60户人家将用“原始”的方式——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催熟剂等影响庄稼正常生长的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及生态学原理展开种植。农民和市民直接互动进行生态农业的生产销售,双方是平等的风险承担者、收益所有者。
  
  在距离上海市中心近1小时车程的崇明县向化镇南江村,一场“乡村未来试验”正“破土而出”。3月中旬,青蓝耕读合作社发起的申城最大“社区支持农业”试点是“试验”的第一步。怎么个“支持”法?合作社负责人孙杨欢——这位80后海归女孩介绍道,“社员预支会费,享受绿色有机蔬菜配送,也可亲自参与田间劳作。农民和市民直接互动进行生态农业的生产销售,双方是平等的风险承担者、收益所有者。”
  
  上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的“社区支持农业”简称CSA(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是消费者为寻找安全食物,与那些希望生产有机食品并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达成供需协议,并直接由农场送上门。目前,北美有上千个CSA农场为超过10万户的家庭提供服务。在国内,这种新型的城乡互动刚刚起步。
  
  “绿色契约”,双方信任打底
  
  每周不少于3个品种的新鲜、无污染时令蔬菜,全年不少于300斤,分40次配送上门;闲暇时,社员可以带着家人在30平方米的土地上劳作,体验生态种植,学习农业知识。2800元年费,是这份便捷配送加趣味耕种的成本。“公开招募一周多来,来电、邮件不断。10位首批社员达成协议,还有60多名市民咨询,过半都有意向。”接受采访时,孙杨欢难掩兴奋。在报名群体中,25-35岁的白领居多,“大家抱着亲近自然、体验田耕的愿望,同时拓宽获取绿色健康蔬菜的途径”。
  
  据小孙透露,首拨招募暂定截至4月底,并计划在清明节那个周末邀请已加入的社员种下第一批蔬菜,“基本会选择生产周期较短的蔬菜,这样也能尽快收获。”
  
  南江村在迎来这批新鲜面孔之前,当地农民年人均收入不及上海平均水准的一半。村庄和道路交织,难以进行大规模集约化种植。合作社租下60亩田地,两个生产大队,约60户人家将用“原始”的方式——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催熟剂等影响庄稼正常生长的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及生态学原理展开种植。
  
  听上去,似乎要“靠天吃饭”,那遇到天灾怎么办?“社员和合作社签订了协议,意味着彼此信任,愿意承担气候变数带来的风险;此外,条款设置带有机动性,如果因不可抗力或人工操作疏忽造成产量短缺,合作社哪怕去有机农场自掏腰包采购蔬菜,也会补上,保证全年不低于300斤的供应。”小孙告诉记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是“社区支持农业”的精髓。“初步设想中,农民以承包地和闲置农房入股合作社,获取租金;优先雇佣村民种植增加其务工收入。”
  
  事实上,在合作社筹备期间,当地农民已尝到“甜头”:光是把闲散田地租出去,近一年人均增收了1500元,这让他们有点喜出望外。“之前,有户农民看还没招人来,反倒跑来安慰我,说没人种就不用支付租金了。”这份质朴更激励了小孙扎根“试验”的决心。
  
  返朴反思,不安全感作祟?
  
  餐桌上的饭菜、水果从哪里来?由谁种出来?在越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当下,人们渴望对填进胃里的东西有更多的了解和把握。
  
  青蓝耕读合作社也有社员对此感同身受,胡小姐是5个月大男孩的妈妈,她在写给孙杨欢的邮件中袒露心迹,“有了小生命,对健康、天然多了份关注和责任。假日带上孩子与田地来个亲密接触,这样宝宝从小就能贴近大地,玩耍泥土,品尝散发大自然芬芳的新鲜果实。”
  
  消费者需求背后折射出的“不安全感”似乎成了新型农庄潜在的“助跑器”。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直言不讳,“一方面,中国中产阶级人群比例在增加,一部分人发出‘去城市化’诉求;另一方面,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暴露了产业化农业的负面效应。一拉一推这两股合力促使市民探索参与式体验田间劳作,社区支持农业的可控性、链条透明化,相对剔除了威胁因素。”
  
  CSA本土化已走在全国前列的“小毛驴市民农园”,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产学研基地的项目,运营一年多来,逾220名社员或走进农田,或享受“菜篮子”定期上门,志愿者、社工也相对稳定。“小毛驴”创办人石嫣同样是80后海归女孩,在她博客上持续更新的近20期简报中,参与人士珍惜自然、喜悦耕耘的“真情告白”俯拾皆是,除却不安全感,幸福感也荡漾其中。
  
  身为石嫣的导师和基地负责人,看着这头“小毛驴”从无到有,一路成长,温教授坦言,“市民的积极回馈,反映了这种形式的可行性和生命力。尤其是大量市民与土地、农村互动的意愿之强,打动了整个团队。”
  
  耕读创意,“试水”未来乡村
  
  中国在历史上有几千年的耕作经验,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耕种是一门越来越与生活脱节的活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在哪?孙杨欢、石嫣两位80后创业巾帼不约而同选择了同一项事业展开“求索”:重新审视乡土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在青蓝耕读合作社另一负责人、设计师黄开权的规划中,合作社还将带动改造农民旧居、吸引创意产业机构入驻,CSA项目及创意产业人员的集聚又将引出生活配套服务需求,企业税收及由此带来的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乡村和村民。两位年轻人的出发点,是以绿色和创意为核心诉求,在低碳基础上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态农业多元化发展。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自然、田间、劳作。“定期组织社员交流;开设社员公益市集,发动村民拿出特色农产品放到市集,由社员竞价购买;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常设机构耕读堂也会在寒暑假专门为孩子开设研习班……”孙杨欢已经充满激情地描述起接下来的“自选动作”,“热情对待每一位村民,珍惜每一份田间劳动成果,中华传统耕读文化氛围的形成并不遥远。”
  
  本报见习记者 许旸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