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山地苹果成为陕西苹果发展的又一突破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者:管理员
热度243票  浏览108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8月09日 16:45
 7月末,记者在志丹、安塞等地看到,连片的果园覆盖了昔日长
满庄稼或杂草丛生的山地。在这些新生的果园里,杀虫灯、粘虫板星
罗棋布。“陕西北部山区,能生产出全世界最好的苹果。山地苹果将
成为陕西苹果发展的又一突破,成为陕西苹果质量最好的标志。”省
果业局局长王振兴自信地说。
    陕西苹果总面积959万亩,总产量960万吨,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
1/8、全国苹果总产量的1/3。而山地苹果的崛起,更使陕西苹果独秀
于林。
    首先,山地苹果品质突出。山地果园梯次明显、光照好、昼夜温
差大、通风透光、黄土层深厚,所产苹果色泽艳丽、含糖量高、风味
浓郁、耐贮藏。一般来说,塬区苹果含糖量在13左右,而山地苹果的
含糖量则在16左右。同等条件下,山地苹果贮藏期比塬区苹果延长一
两个月。所以连续多年,陕西山地苹果价高俏销,每公斤均价比塬区
苹果高0.2至0.6元。
    其次,自然优势世界独一无二。山地众,能种苹果之地亦众,但
适宜种山地苹果的山地却少之又少。“山地苹果只有中国有。即使在
中国,能生产山地苹果的地方也很少。河南、甘肃、山西都有种植
但量少。全国现在还没有形成像延安这么大种植规模的。”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教授、苹果专家赵正阳认为,陕西最有特色的是山地苹果,
陕北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
    第三,山地是生产有机苹果的绝佳之地。“山地果园的最大优势
在于生产有机苹果。”省果业局生产处处长黄长科说,有机苹果生产
要求果园和果园之间必须有隔离带,要远离村庄和人畜,以防病虫害
传播。陕北白于山区一架山一个走向,独立分割,是做有机苹果的极
好环境;而且陕北昼夜温差大、果园梯次明显、通风透光,病虫害不
易滋生蔓延;加上新果区没有病菌积累;如果配套灯、板、带等物理
防控措施,施用有机肥,完全可以生产出最好的苹果,打造出陕西最
有特色的山地有机苹果品牌
    第四,陕北最富一极的财力优势和政府破解县富民穷的迫切愿望,
极有利于将山地有机苹果品牌做大做强。延安北部8个县区都是资源
富集区,都存在县富民穷的现象,农业产业普遍规模小、难成气候,
因此绝大多数县区对山地苹果发展寄予厚望,将其作为破解县富民穷、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倾力支持。
    从2007年起,志丹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苹果产业开发。2
011年,扶持资金增至1000万元,今年高达2600万元。果园从幼园开
始,就财政补贴,配套灯、板、带等有机苹果生产设施;安塞县财政
每年列支果业发展资金近千万元,连续5年山地苹果以每年5万亩的速
度扩张,并申请注册了安塞山地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宝塔区每年
财政预算果业投入也在千万元……
    而榆林市出台的地方财力雄厚的北六县,以资金和矿产资源结对
帮扶县穷民亦穷的南六县的“扶南政策”,正可以帮助已被列入苹果
种植最适宜区的绥德、米脂、子洲等地发展壮大山地苹果产业。
    据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陕北山地苹果即有种植,但规模发展
始于“十一五”。2007年,省果业局经过近一年论证,分析陕北各地
近30年来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提出苹果适生区北扩的重大战略调整,
曾被排除在苹果适生区之外的子长、甘泉、志丹、绥德、米脂、子洲
等陕北9县被列为苹果种植最适宜区。同时,将有机苹果生产的重点
也放在了这一区域。
    从2007年开始,延安市北部8县山地苹果面积以平均每年15万亩
的速度快速扩张。到2011年底,全市山地苹果总面积达到166.5万亩。
“十二五”期间,还将新增50万亩。目前,延安市已认证国家绿色果
品基地80万亩、有机果品基地8.78万亩。从去年至今,北部8县有机
苹果认证面积就达到3.565万亩。
    山地苹果的发展,不仅是陕西苹果发展的又一突破,也是陕北统
筹城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因为数百万亩果树覆盖的黄土高
原特别是白于山区,恰恰也是陕西贫困面最大、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
    2011年,延安市苹果总产值69.74亿元,果业收入占到全市农民
人均纯收入的51.5%,20.8万果农人均果业纯收入上万元。在山地苹
果发展起步较早的宝塔区,2011年,尽管只有半数果园进入挂果期,
但已有1个乡镇人均苹果纯收入上万元,4个乡镇人均苹果纯收入8000
元以上,35个村人均苹果纯收入上万元,1735户农民苹果纯收入5—1
0万元,全区果农人均山地苹果纯收入突破5300元。
                                     (本报记者  元莉华)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