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三家合作社 共赢还是“零和”?
四川日报网(记者钟美兰)正是油桃丰收时,4月30日,西昌市月华乡新华村村民王志平开面包车,拉着油桃,向西昌市果友水果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果友合作社”)收购点奔去。
“今年老板来得多,价格特别好,每斤最高卖到了3.6元。”王志平说,他本是新华油桃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新华合作社”)的社员,自去年该合作社一分为三,他卖油桃有了更多的选择。
一家合作社,为何会裂变为三?合作社一分为三,赢家是谁?记者进行了调查。
意见不合 一分为三
2007年,新华村油桃种植面积仅有300多亩,果农肩挑背驮到市内去卖,一元多一斤,若遇上产量高集中上市,就会滞销。“有一年卖不掉,直接倒沟里了。”新华合作社社员汪涛回忆说。
为破销售难题,开过网店的边恒和做水果生意的倪仁强发起成立新华合作社,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任理事长,边恒和倪仁强分别任副理事长,同样做水果生意的赵兵任监事会会长。
边恒、倪仁强、赵兵专门负责销售,足迹遍布云贵川。“在批发市场,给我们发名片,介绍月华油桃。”眉山客商张华利说,由于边恒等人的联络,他才知道西昌有油桃,2008年他开始到这里收购。
客商纷至沓来,油桃价格水涨船高。2008年,油桃每斤均价1.8元,最高卖到3.2元,这样的价格史无前例。“从那一年开始,我们坐在家门口就能卖完油桃。”汪涛说,油桃每亩保守产量3000斤,若种得好,亩收入过万。见增收有望,汪涛家油桃种植面积从原来的3亩增加到了现在的6亩。
村民也纷纷扩种,新华村油桃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00亩扩大到目前的4000亩,新华合作社社员由最初的27户扩大到去年的224户。
但好景不长。边恒发现,倪仁强和赵兵不经过合作社,自行把收到的油桃运出去卖,这意味着,合作社将无法收取其中每斤2角钱的组织费用。“合作社的运行模式是,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种植技术、购买肥料、联系货商,利润来自组织费。”边恒说。
“量小的时候他们就不组织客商来收,我们只能运出去卖。”倪仁强解释,刚上市和收尾时,油桃量非常小,为了维护果农利益,两人只能通过自身渠道运出去卖。
此事最终以倪仁强向合作社缴纳组织费收场,但是三人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去年10月,倪仁强和赵兵先后退出合作社,并分别组建西昌市新科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新科合作社”)和果友合作社,新科合作社有社员20多户,果友合作社有100多户,与新华合作社鼎足而立。
三家竞争 果农获益
三家合作社办公点相隔不过百米,在街的两边,它们布了十几个收购点,每个点间隔几米。村民的油桃从田间运到路边,尚未进收购点门,便被客商拦住询价,价高者得。“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货量被他们抢走了。”边恒说,今年风调雨顺,新华村油桃增产30%,总产量预计达到450万斤,而在今年之前,村里的油桃基本通过新华合作社销售完毕。
今年,为了击垮新成立的两家合作社,新华合作社贴出公告,新华收购点让利于民,不再收取2角的代办费。“商家只需要给值班的工作人员200元的误工费和每天200元的场地费,代办费我们不再收。”边恒说。
新科合作社和果友合作社也不示弱。“他们不收我们也不收,我们的收购点比他们多。”倪仁强说。在采访期间,他的电话一直在响,来自云南贵州重庆的订单,让他应接不暇。
三家合作社竞争,让果农欢喜。倪先财共有20亩油桃,是村里数一数二的种植大户,也是最早加入新华合作社的社员。
新华合作社成立多年,仅有一年实现了盈利,那年合作社收入10万元利润,其中60%用于社员二次返利,按照每户收购量每斤返8分,倪先财拿到了近2000元返利。
“与返利相比,卖价更实在。”倪先财说,去年8月,倪先财从新华合作社撤出了1000元的股,11月加入渠道更多的新科合作社。
为了生存,三家合作社纷纷出招联系客商,新华合作社争取支持,在西昌市南街城门洞等5个人口密集点设立临时摊位,利用供销系统网络宣传;新科合作社和果友合作社利用多年销售渠道传递消息,还真来了不少此前未打过交道的客商。
“今年老板来得多,价格特别好,每斤最高卖到了3.6元。”王志平说,他本是新华油桃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新华合作社”)的社员,自去年该合作社一分为三,他卖油桃有了更多的选择。
一家合作社,为何会裂变为三?合作社一分为三,赢家是谁?记者进行了调查。
意见不合 一分为三
2007年,新华村油桃种植面积仅有300多亩,果农肩挑背驮到市内去卖,一元多一斤,若遇上产量高集中上市,就会滞销。“有一年卖不掉,直接倒沟里了。”新华合作社社员汪涛回忆说。
为破销售难题,开过网店的边恒和做水果生意的倪仁强发起成立新华合作社,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任理事长,边恒和倪仁强分别任副理事长,同样做水果生意的赵兵任监事会会长。
边恒、倪仁强、赵兵专门负责销售,足迹遍布云贵川。“在批发市场,给我们发名片,介绍月华油桃。”眉山客商张华利说,由于边恒等人的联络,他才知道西昌有油桃,2008年他开始到这里收购。
客商纷至沓来,油桃价格水涨船高。2008年,油桃每斤均价1.8元,最高卖到3.2元,这样的价格史无前例。“从那一年开始,我们坐在家门口就能卖完油桃。”汪涛说,油桃每亩保守产量3000斤,若种得好,亩收入过万。见增收有望,汪涛家油桃种植面积从原来的3亩增加到了现在的6亩。
村民也纷纷扩种,新华村油桃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00亩扩大到目前的4000亩,新华合作社社员由最初的27户扩大到去年的224户。
但好景不长。边恒发现,倪仁强和赵兵不经过合作社,自行把收到的油桃运出去卖,这意味着,合作社将无法收取其中每斤2角钱的组织费用。“合作社的运行模式是,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种植技术、购买肥料、联系货商,利润来自组织费。”边恒说。
“量小的时候他们就不组织客商来收,我们只能运出去卖。”倪仁强解释,刚上市和收尾时,油桃量非常小,为了维护果农利益,两人只能通过自身渠道运出去卖。
此事最终以倪仁强向合作社缴纳组织费收场,但是三人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去年10月,倪仁强和赵兵先后退出合作社,并分别组建西昌市新科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新科合作社”)和果友合作社,新科合作社有社员20多户,果友合作社有100多户,与新华合作社鼎足而立。
三家竞争 果农获益
三家合作社办公点相隔不过百米,在街的两边,它们布了十几个收购点,每个点间隔几米。村民的油桃从田间运到路边,尚未进收购点门,便被客商拦住询价,价高者得。“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货量被他们抢走了。”边恒说,今年风调雨顺,新华村油桃增产30%,总产量预计达到450万斤,而在今年之前,村里的油桃基本通过新华合作社销售完毕。
今年,为了击垮新成立的两家合作社,新华合作社贴出公告,新华收购点让利于民,不再收取2角的代办费。“商家只需要给值班的工作人员200元的误工费和每天200元的场地费,代办费我们不再收。”边恒说。
新科合作社和果友合作社也不示弱。“他们不收我们也不收,我们的收购点比他们多。”倪仁强说。在采访期间,他的电话一直在响,来自云南贵州重庆的订单,让他应接不暇。
三家合作社竞争,让果农欢喜。倪先财共有20亩油桃,是村里数一数二的种植大户,也是最早加入新华合作社的社员。
新华合作社成立多年,仅有一年实现了盈利,那年合作社收入10万元利润,其中60%用于社员二次返利,按照每户收购量每斤返8分,倪先财拿到了近2000元返利。
“与返利相比,卖价更实在。”倪先财说,去年8月,倪先财从新华合作社撤出了1000元的股,11月加入渠道更多的新科合作社。
为了生存,三家合作社纷纷出招联系客商,新华合作社争取支持,在西昌市南街城门洞等5个人口密集点设立临时摊位,利用供销系统网络宣传;新科合作社和果友合作社利用多年销售渠道传递消息,还真来了不少此前未打过交道的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