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安宁5000亩生态桃园雏形已现
重整桃品牌
稳川上山进沟保持5000亩生态桃园
作为兰州的一张名片,重整桃品牌成为安宁区委区政府工作重点。今年,“安宁区桃产业保护和发展方案”实施,安宁区委区政府提出,把桃保护与提升工程列为重点农业项目,专项扶植,实施桃树稳川上山进沟,确保桃产业持续发展。稳定仁寿山以南安宁堡街道、刘家堡、沙井驿川区3000亩桃种植面积,形成相对稳定的优质经济桃种植基地;上山,即在仁寿山上造地1000亩,新增桃园1000亩,建成仁寿山风景区赏花区和采摘区,其中景观区及面山面以栽培观赏桃为主,后山以栽培耐旱、耐寒、品质好的经济桃为主。进沟,即以银滩路街道赵家二沟插花地为重点,开发建设1000亩桃树沟。栽培白凤、冈山白等优质经济桃品种,其中日光温室设施栽培桃面积达到100亩。”“这是我们从山东泰安引进的白凤桃,目前已经完成70亩的种植面积,共15000株,以试验为主,成活后再对其进行移植,沙压碱、挂金板,这是传统治理盐碱的土办法,保墒、不怕涝、抗旱。……”朱功祖介绍,为充分发挥安宁白凤桃和“全国四大鲜桃原产地”资源优势,安宁区桃树全面实施上山进沟。今年一开春,安宁堡农科中心的工作人员们就开始了平整土地,将山脉平整为四台地,从一台到四台,都栽上了种苗,为了与植物八卦交相辉映,种苗也呈放射性状进行了栽植。仁寿山土质为盐碱地,用沙压土的方式,可以完全解决这种问题。这些桃树苗子三年后就能结果了。现在看到山体的坡面,明年将种植迎春花、丁香,届时,这里将会成为一片绝佳的旅游胜地。
沿着山路前行上到最高处,映入眼帘的是蔚为壮观新近栽好的万余株桃树苗,整整一座山的四个台地上完全被树苗覆盖。看着一株株生机盎然的桃树苗,刘有硕信心满满:桃树上山进沟,是安宁保护桃产业的最佳选择,如果进展顺利,预计仁寿山将种植桃树1500亩,力争达到2000亩的目标。
“安宁白凤桃稳川上山进沟”项目,旨在提升特色产业在同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做大做强桃产业,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的转化,推进产业化开发,打造安宁桃优势品牌。朱功祖介绍,当前,甘肃兰州到山东一线的鲜食桃优势生态区已基本确定,相对于其他桃产区,安宁区不仅在水蜜桃的生产上独具优势,而且在油桃生产上具有裂果轻、外观美、品质优等得天独厚的栽培条件,这使得兰州桃的结构调整和今后的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白凤桃上山进沟”项目规划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不改变原有地形、不大规模平山造地、不造成二次扬尘污染”的前提下,利用原有山势地形地貌,开挖水平沟,铺设滴灌管网,进行桃树种植。目前,已从山东引进的新川中野、瑞雪等新品种桃15000余株,并引进龙骨碧桃观赏树5000余株,苗木定植均已完成。
按目前安宁区桃产品市场行情分析,亩产1000公斤左右,每公斤6元计算,亩产值0.6万元。项目实施后,随着优质品种的培育、新技术的引进和标准化、商品化生产,大田亩产可达1300公斤,每公斤10元,预计大田高档桃产品亩产值为1.3万元,较过去亩产值净增70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实施可带动辖区种植户2000户,种植面积2800亩。可增加种植户人均收入800——1000元,公共服务范围可覆盖皋兰县及安宁区六个涉农街道。项目建成后,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更广阔的观光、休闲、餐饮娱乐、品桃和亲自劳作的空间。此外,桃树上山进沟,进行荒山造林,可以增加安宁堡辖区绿地面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有效改善人寿山周边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明显。
资金保障是桃产业稳步发展壮大的基础。为此,安宁区加大扶持力度,由区财政通过预算安排和整合产业资金等,每年筹集150万元,用于桃资源和品牌、桃产业的保护和技术服务。区集体经济监督管理中心从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400万元,用于支持街道集体经济组织推进桃产业上山进沟,开展土地平整、配套设施建设、技术服务等工作。
“未来安宁桃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高新农业技术为手段,把旅游观光休闲与产业增效增收相结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通过桃子上山进沟长期战略方案,建设优质桃产业化示范基地,逐步实现安宁桃的类型多样化、品种多样化、熟期多样化、风味多样化和用途多样化,结合栽培新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实现无公害化栽培,提高安宁桃的市场竞争能力,为安宁区桃产业的长足发展和种植户的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带动如旅游业、加工业、运输业和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生产者收入,促进安宁区经济的发展。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荒山造林、节水灌溉和合理利用,实施安宁桃上山进沟方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保障兰州安宁桃品牌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朱功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