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我国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云南糖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58票  浏览27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6月03日 17:53
    目前,我国制糖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澳大利亚的2倍、巴西的1.6倍、美国的1.2倍、印度的1.1倍,还不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据调查,我国广西、云南、广东白糖生产成本分别为3306元/吨、3200元/吨和3550元/吨,在关税率15%的条件下仍有生存空间,但正面临着新一轮WTO关税减让,东盟、中澳自由贸易区零关税和人民币升值的多方压力。

(四)制约因素分析

    1.自然条件。我国甘蔗种植立地条件差,多为红、黄壤旱坡地、沙洲地等贫瘠土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平均有效灌溉率低于20%,而发达国家蔗田灌溉率一般在50-80%。我国蔗区地处亚热带,雨量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和低温冷害普遍发生,对甘蔗生产影响较重,如1998/1999年度的冷害和2005/2006年度的旱灾均曾对我国甘蔗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2.技术因素

    (1)品种制约。新台糖系列引进品种在我国蔗区推广20余年,占我国甘蔗种植面积的80-90%,大陆培育品种比例不足20%。新台糖系列品种为甘蔗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品种单一化风险较大,品种退化严重。此外,不同熟性品种的搭配和布局不合理,过多强调早熟,以致品种熟期集中,加工后期产糖率明显下降。

    (2)病虫危害严重。甘蔗黑穗病、宿根矮化病、花叶病等主要病害每年造成减产20%以上,螟虫和地下害虫平均发生率超过60%,造成蔗糖分损失0.3个百分点以上,化学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对环境安全构成威胁。

    (3)肥水管理不合理。我国蔗田普遍存在超量施肥、偏施氮肥的问题,平均施肥量为世界水平的3倍,肥料利用率低,同时引起土壤酸化、地力退化和环境污染。灌溉方式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低于50%,既造成浪费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4)机械化发展滞后。当前,除犁、耙、深松外,播种、除草、培土、施肥、喷药及收获仍处于人工操作的传统农业阶段,机械化管理水平低,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日益成为产业稳定发展的瓶颈。

    3.社会经济因素

    (1)集约化水平低。我国甘蔗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甘蔗产业化发展模式尚未形成。我国户均植蔗规模4亩,产蔗18吨,分别为澳大利亚的1/2000和1/530,我国糖厂平均日榨蔗3000吨,为澳大利亚的1/4。

    (2)甘蔗生产成本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租金、人工成本、投入品和机械作业等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广西为例,2006年吨蔗生产成本199元,比2002年增加了56元,增幅39%。

    (3)食糖进口压力加大。中澳、东盟自由贸易协议将加大食糖进口压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升值0.1元,相当于进口糖价降低40.24元/吨,降低了国内食糖竞争力。

三、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思路

    按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形势,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稳定甘蔗生产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改善生产条件,加强产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先进理念发展现代甘蔗产业,切实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保障国内食糖安全。

(二)发展目标

    全国目标:2015年全国甘蔗面积稳定在2400万亩,甘蔗单产5吨/亩左右,总产量12000万吨,产糖量1300万吨以上,甘蔗蔗糖分14.5%。

    优势区域目标:2015年优势区域甘蔗种植面积1780万亩,占全国甘蔗总面积的74%;平均亩产5.4吨,蔗糖分15%;甘蔗总产量9600万吨以上,产糖量1140万吨。

(三)主要任务

    1.稳步提升甘蔗生产能力。稳定面积,优化品种,提高单产和蔗糖分,延长收获期,提高品种对产量的贡献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等技术,培肥地力,提高蔗田灌溉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切实提高蔗田综合生产能力。

    2.全面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构建甘蔗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快品种引进,选育高产高糖、抗逆性品种,推进良种创新和繁育体系建设,根据区域内甘蔗加工能力布局,合理配置品种资源;加快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良法配套比例,提高先进栽培技术对甘蔗增产的作用;加强节水灌溉、合理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和甘蔗耕作、收获机械的应用研究,提高科技对产业节本增效的贡献。

    3.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深入研究不同地区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等集约化生产的具体形式,加大推广力度,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加强对蔗农合作经济组织在信息服务、良种应用、农技推广、农民培训、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功能的引导,加大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推广保护价收购、糖蔗价格联动、二次分配等收购政策,确保甘蔗价格平稳,保障蔗民收益。

四、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资源禀赋、市场区位、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选建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琼北甘蔗优势区域。三大优势区域从上一轮的48个县增加到60个县,其中桂中南优势区从原来的22个县(区)扩大到33个,滇西南优势区从原来的20个调整为18个,粤西琼北优势区由粤西扩大到琼北,增加3个县,达到9个县。

(一)桂中南蔗区

    1.布局与现状。包括南宁、崇左、来宾、柳州、百色、河池、钦州、北海、防城、贵港10个市的33个县(市、区)。2002-2006年甘蔗平均种植面积951.8万亩,产蔗4423.6万吨,产糖536.1万吨,平均单产4.69吨/亩,平均蔗糖分14.5%。户均植蔗面积4.5亩,吨蔗成本180.43元,吨糖成本3306元。优势区内现有制糖企业18家,日处理规模39.79万吨。现有甘蔗专业合作组织16个,定单率占85%以上,全部实行糖价与蔗价联动二次分配。

    2.建设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域内甘蔗种植面积1200万亩,平均亩产5.45吨,平均蔗糖分15%,产蔗6540万吨,产糖800万吨。

    3.资源与潜力。桂中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22.3℃,最高与最低的月平均温差达16℃,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年降雨量1350-1680毫米,光照时数1850-1950小时,基本无霜,是我国最适宜种蔗的地区之一。

    4.主要问题。品种单一化,新台糖系列品种所占比重近90%,品种退化严重,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蔗区有效灌溉率低,干旱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施肥不够科学,过量施肥,偏施氮肥;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甘蔗生产关键时期劳动力紧缺,机械化发展要求迫切。

    5.主攻方向。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良种推广应用;结合“吨糖田”建设,改善蔗田基础设施,重点解决干旱问题,提高有效灌溉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蔗叶还田、酒精废液定量还田等技术培肥地力;加大力度推广健康种苗、地膜覆盖、生物防治等技术;以机械化培土和整秆式机械化收获为突破,推进甘蔗全程机械化作业。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