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我国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云南糖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58票  浏览27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6月03日 17:53

(二)滇西南蔗区

    1.布局与现状。包括临沧、德宏、保山、普洱、玉溪、红河、版纳等7个地州的18个县(市)。2002-2006年甘蔗平均种植面积274.1万亩,产蔗1078.2万吨,产糖123万吨。平均单产3.9吨/亩,平均蔗糖分14.46%。户均植蔗面积3.4亩,吨蔗成本118元,区内现有制糖企业47家,日处理规模14.2万吨。

    2.建设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域内甘蔗种植面积340万亩,平均亩产5吨,平均蔗糖分15%以上,产蔗1700万吨,产糖190万吨。

    3.资源与潜力。该区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24℃,大于10℃的积温在6000℃-8500℃,热量、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属甘蔗高糖区;该区竞争产业较少,产区布局稳定,生产与加工潜力较大。

    4.主要问题。气候类型多样,地理条件复杂,增加了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和合理布局难度,造成品种改良和更新落后于其他优势区域;该区以山地蔗田为主,灌溉成本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交通条件不便,原料蔗运输半径是全国平均的3倍以上,运输成本高;加工企业规模偏小,企业利润率不高,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5.主攻方向。以水浇地、坡改梯和中低产蔗田改造为重点,加强蔗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有效灌溉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多熟期甘蔗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评价和推广为重点,配套热处理健康种苗、旱地集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整合科技资源,鼓励和支持制糖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粤西琼北蔗区

    1.布局与现状。粤西蔗区包括遂溪、雷州、徐闻、廉江、化州、麻章等6县(市、区)。2002-2006年甘蔗平均种植面积158.3万亩,产蔗770.56万吨,产糖87万吨,平均单产 4.9吨/亩,平均蔗糖分11.66%。户均植蔗面积5亩,吨蔗成本136元,吨糖成本3550元。

    琼北蔗区包括昌江、儋州、临高等3县(市)。2002-2006年甘蔗种植面积54.69万亩,产蔗195.3万吨,产糖19万吨,平均单产3.5吨/亩,平均蔗糖分14.35%,户均植蔗面积5亩,吨蔗成本174元,吨糖成本3062元。

    粤西琼北蔗区内有制糖企业41家,日处理规模15万吨左右,其中日榨能力4000吨以上的14家,2000-4000吨的27家。制糖期为110-120天。

    2.建设目标。粤西蔗区:到2015年,优势区域内甘蔗种植面积180万亩,平均亩产稳定在6吨,平均蔗糖分14.5%,产蔗1080万吨,产糖122万吨。

    琼北蔗区:到2015年,优势区域内甘蔗种植面积60万亩,平均亩产4.8吨,平均蔗糖分14.5%,产蔗288万吨,产糖28万吨。

    3.资源与潜力。粤西和琼北蔗区地处热带-南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属甘蔗高产区。企业、蔗农对新技术接受程度高。土地平缓,适宜机械化耕作。产区紧靠食糖主销区,交通便利,运输成本较低。

    4.主要问题 。品种单一化、退化严重,熟期搭配不合理,不能满足加工需求;雨量分布不均匀,旱季长达5个月,台风灾害严重,蔗田基础建设滞后,抗灾能力不强;病虫害发生率高,常年甘蔗减产10-30%,蔗糖分损失0.5-4.5%(绝对值);施肥不合理,土壤酸化严重;机械化和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5.主攻方向。完善甘蔗品种改良体系;以多熟期品种布局为重点,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到2015年,甘蔗榨期延长到130天;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节水灌溉问题,提高有效灌溉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健康种苗、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等技术推广应用,实现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开展机械化培土和机械化采收的大面积试点;建立规范化的蔗农合作经济组织。

五、建设重点

    按照“整体规划、重点突出、逐步推进”的原则,加大投入,重点加强基础设施、良种科研和繁育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我国甘蔗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以提高有效灌溉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600万亩标准化蔗园,有效灌溉率达到30%以上,水资源平均利用率达50%以上。桂中南蔗区以塘坝、沟渠建设为重点,结合推广小型喷淋机械、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排灌并重的蔗田灌溉体系。滇西南蔗区以蔗田道路、堰塘、沟渠建设为重点,提高通行、蓄水、保水能力。粤西蔗区以发展喷灌、滴灌为主,加大排水沟渠建设力度,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同时结合田间道路整治,为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做好准备。琼北蔗区重点建设道路、井渠、机电设施,达到每100亩一眼深井的标准,形成保灌为主、灌排结合的蔗田灌溉体系。

    (二)以品种更新为重点的良种创新和繁育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国家糖料作物甘蔗改良中心、分中心,提高自主研发和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挖掘甘蔗遗传多样性,选育推广高产高糖多抗甘蔗新品种,储备10-20个优良品种,重点推广品种5个左右。建设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年产甘蔗良种40万吨,满足80万亩蔗田品种更新的需要,初步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周期性地更新早、中、晚工艺成熟系列品种,实现多系布局,保障蔗区生产安全,并满足延长加工期的产业需求。

    (三)以先进技术推广为重点的现代甘蔗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区建设。通过项目整合,建设40个规模5000亩以上的示范区,配套种苗繁育、生物防治、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等设施设备建设,重点示范推广机械化生产、腋芽脱毒健康种苗繁育、病虫害生物防治、节水灌溉和科学施肥等技术,提高甘蔗生产的科技水平。通过示范区带动,优势区域内实现机械化田间管理的面积占30%以上,健康种苗普及率50%以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15%以下,科学施肥面积占60%以上。

    (四)以提升订单农业水平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对推行订单生产的制糖企业给予降低税费、贷款贴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势区域全面推进订单农业,实行保护价收购。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在市场信息、农民培训、甘蔗销售、农技服务等方面主力作用,支持申请国家项目,享受农机购置等补贴,参与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高度重视规划实施,成立领导小组,明确目标,强化责任,细化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等部门联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坚持市场引导和行政推动相结合,创新机制,稳步推进,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宏观调控。在稳定现有的配额管理、关税保护等政策基础上,加快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存储机制、目标价格控制等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体系。

    (三)完善政策扶持。加大对基础设施、科研推广、质量安全、检验检疫、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完善补贴政策,拓展金融、税收、保险等渠道,开展保险制度试点,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甘蔗产业结构,避免糖业发展大起大落,提高甘蔗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确保国家食糖安全。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