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面积占我国常年糖料面积的85%以上,产糖量占食糖总产量的90%以上,甘蔗产业已成为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进一步推进甘蔗科学布局,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总结《“双高”甘蔗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实施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双高”甘蔗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实施以来,各地按照规划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促进了蔗糖业快速发展,有效保障了国内食糖供给。2007年,我国甘蔗总产量11295万吨,产糖1075万吨,均创历史新高,为提前4年实现《中国食品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规定的人均食糖摄入量9公斤的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主要成效
1.生产集中度显著提高。2007年,优势区域甘蔗种植面积1498.6万亩、总产量8177万吨、产糖868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3%、72.4%和80.7%,集中度比规划实施前的2002年分别提高了5.6%、7.8%和15.8%。随着甘蔗生产的集中,加工业集聚效应也逐渐显现,全国90%以上的制糖企业位于优势区域内,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
2.生产能力显著提升。2007年,优势区域甘蔗平均单产5吨/亩以上、蔗糖分14.2%、公顷产糖9.3吨,分别比2002年提高4.5%、1个百分点和20.8%,优势区域公顷产蔗、产糖量比全国平均高14.9%和29.2%。在优势区域带动下,全国甘蔗种植面积比2002年增长13.8%,总产增长25.4%,制糖期延长30天左右,蔗糖产量增加60.6%,成为世界第三产糖大国。
3.食糖加工业素质显著增强。2006/2007榨季,全国共有开工甘蔗制糖企业212家,90%以上位于优势区域内,甘蔗制糖业日处理能力达78万吨,比2002年提高了18.2%。全国现有南华糖业、广西农垦、凤糖生化、英茂糖业、湛江农垦等17家日加工能力超万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糖业集团。制糖业百吨甘蔗标煤耗4.97吨,比2002年下降20.5%,为历史最低水平;吨蔗耗电量30.86kwh,比2002年下降2.7%,甘蔗工业产糖(白砂糖)率12.23%,比2002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制糖业节能增效显著。
4.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加入WTO六年来,我国年均进口食糖119万吨,仅为承诺量的61%,占年均产糖量的11.7%。近三年,进口糖占我国食糖消费量的比重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2006年仅占9%。
5.工农业效益同步增长。2007年,全国甘蔗农业总产值320亿元,比2002年增加176亿元,增长122.2%,全国蔗农人均增收500多元;甘蔗糖销售收入398亿元,增加143亿元,增长56.1%;甘蔗制糖业税收32亿元,利润64.5亿元,提高35.6%和6.86倍,甘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国家增税。
(二)总体评价
规划实施促进了甘蔗生产布局的优化调整、产业集聚和优势资源的整合,保障了糖料供应,增加了蔗农收益,促进了产业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基本实现,优势区域甘蔗面积占全国的比重超过规划目标7个百分点,甘蔗总产比重超过12.4个百分点,产糖量比重超过15.8个百分点(规划目标65%)。目前,我国甘蔗平均单产列世界第四位,仅次于澳大利亚、巴西和美国。由于受病虫害、暖冬和雨水影响,上一轮优势区域规划实施结束时平均甘蔗蔗糖分14.2%,比预定目标14.5%低0.3个百分点。
(三)经验与启示
1.政策导向是前提。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拉动,引导了产业集聚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项目、资金、人才向优势区域集中,使得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2.产业化发展是方向。企业以原料生产为第一车间、注重基地建设、工业反哺农业、寻求工农共赢的理念明显增强,优势产区实行定单合同、保护价收购、糖价和蔗价联动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实现蔗农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保证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3.科技创新是支撑。甘蔗生产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2007年,广西良种覆盖率达96%,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全区的20.4%;节水灌溉面积占21.9%;机械化深松面积占35%。云南20个优势区域县良种覆盖率达85%,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全省的74%;深沟板土栽培面积占49%;地膜栽培面积占23%;机防和化学除草面积占74%。
4.增加投入是保障。国家通过糖料基地建设、种子工程、“948”专项等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多方投入,累计投资近10亿元,并通过金融、保险、信贷等多渠道扶持产业发展,增强了产业科研创新能力,改善了生产条件,有力地保障了甘蔗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供需预测
1.国际食糖供需预测。世界上有120个国家和地区生产食糖,近十年来全球食糖生产量年均增长1.2%左右。预计2008年全球食糖总产1.7亿吨。按照1.2%的增速推算,2015年全球食糖产量1.84亿吨。预计2008年全球食糖消费量为1.6亿吨,比2003年增长0.2亿吨,年均增长0.04亿吨。据此推算,到2015年,全球食糖消费量可达1.88亿吨,国际食糖产需基本平衡。
2.国内食糖供需预测。1996-2007年,我国食糖消费量从780万吨增加到1340万吨,年均增长46万吨。据此推算,到2015年,国内食糖需求量将达1700多万吨。预计2015年,玉米糖产量250万吨,甜菜糖产量150万吨,甘蔗糖需求量1300万吨以上。按照2007年我国甘蔗糖产量1075万吨测算,到2015年甘蔗糖增加200多万吨,即可满足国内食糖需求。
(二)发展潜力分析
根据国内外食糖市场供需预测分析,到2015年,全国甘蔗面积稳定在2400万亩,甘蔗单产提高到5吨/亩左右,甘蔗总产量达到12000万吨,可实现甘蔗糖产量目标。
1.面积有基础。甘蔗耐旱、耐瘠,可在旱坡地、沙荒地、盐碱地广泛种植。2007年我国甘蔗种植面积2379万亩,按照优势区域面积稳中有增,非优势区面积逐步减少的区域布局调整原则,计划到2015年全国甘蔗面积可稳定在2400万亩左右,优势蔗区面积1780万亩,占全国甘蔗总面积的74%。
2.单产有潜力。上一轮规划实施期间,优势区域甘蔗亩产年均提高55公斤。按此推算,2015年优势区域甘蔗单产可达5.56吨/亩。预计甘蔗蔗糖分年均提高0.1个百分点,到2015年可达到15%。目前,全国已储备了一批蔗茎单产7.3吨/亩以上、甘蔗蔗糖分15%以上的新品种,为进一步提高全国甘蔗生产水平提供了科技支撑。
3.加工有能力。目前,全国甘蔗加工企业平均加工期120天,最长的达190天,平均日加工能力78万吨。通过企业技术改造,2015年平均日加工能力可提高到92万吨;通过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平均加工期延长至130天,即可实现全部加工处理。
(三)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