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苹果做大致富文章 承载山村产业梦想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山西晚报   发布者:管理员
热度288票  浏览9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11月06日 15:24
  秋日的阳光热情而不骄纵,惬意地洒在柏东村的屋落山间,满山遍野的苹果树一片绯红,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这是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东城乡的一个小山村,与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壶口相距不远。
  
  柏东村地处大山腹地,面积不大,全村256户人家,1200多口人。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村,除了土地,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快速致富的其他资源。10年前,全村人都住在土崖上,这种简陋至极的建筑被当地人称作“地窑院”,是循地势在土崖上打出的窑洞和院落,从外边看,只能看到一排土崖,看不到人家。村支书郭武旺告诉记者,那时候,全村人均年收入也就四五百元,种的粮食够全家人吃就已经很知足了。因为太穷,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回家。
  
  镜头再切回今天的柏东村。如今,村里百姓都从山上的旧村搬迁出来,住进山下的移民新村。整齐的平房,一出门就有装有各种健身器材的休闲广场,全村人均年收入在五六千元以上。“这样的日子,在10年前真是想都不敢想。”郭武旺说。
  
  10年间,一个小山村是如何完成脱贫致富的嬗变?带着疑问,本报记者走进吉县东城乡柏东村进行探访。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彦章介绍,全县34万亩农田,有29万亩种植果树,苹果年产量达16万吨,产值4.5亿元,实现了“4个80%”:苹果专业村占总村数的82.3%,从事果业生产果农农民总数的82.1%,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
  
  两个80后的乡村梦
  
  张冬冬挺着大肚子,站在自家新盖的几间平房前,与前来村里采访的我们不期而遇。
  
  这个29岁的河南女孩,在西安上大学时认识了山西吉县柏东村的小伙子邓亚平。二人从同学发展到恋人,2008年大学毕业后,这对年轻人去了深圳打工。异乡漂泊的日子里,每次邓亚平与父亲通电话,父亲都会讲起家里的果园。邓亚平兄弟三人,哥哥在海南工作,家里的果园收成越来越好,人手却远远不够。去年,小邓萌生了回乡的念头,可他担心女朋友会反对。
  
  出乎意料,张冬冬二话不说,收拾行囊,挽着男朋友的胳膊,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柏东村。
  
  婚后,父亲把家里在旧村的那片地分给了他们。小两口商量了几天,不声不响地拿出了一个看上去相当宏伟的规划。尽管还有一周就要生产了,可是提起这个规划,张冬冬立刻眉飞色舞,“去年,我们先用推土机把旧窑洞推平,盖了这几间平房,这几天就能搬进来住了。”
  
  接着,她用手一指房子旁边的一个小型园区,“这里要建个养殖园,能养100头猪。”转过身来,房屋面前的一块地被规划成了蔬菜园,种植自家吃的蔬菜。“苹果园在那边。”张冬冬用手往远处一指,充满自豪。这几天正是采摘的季节,全家七八口人齐上阵,人手还是不够。张冬冬索性把远在河南的父母叫过来帮忙。“养殖业、种植业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现在还在起步阶段。我们不想用父母的钱,自己贷了五六万元款。今年苹果卖得特别好,估计明年就能还清贷款。”对于未来,这对80后小夫妻充满信心。
  
  村支书郭武旺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穷,年轻人都往外走,现在很多都回来了,“在自家地里就能挣到钱,还能守着父母孩子,谁还愿意出去。”
  
  10亩果园年收入14万元
  
  每年10月,是柏东村村民们最忙碌的时候。公路两旁密密麻麻种的都是苹果树,树上挂满苹果,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卡车、小汽车,长龙般排在路边,等待果商挑选好苹果,装箱运走。
  
  每到这个时候,村里大部分人家都锁了门,全家人在果园里忙乎。因此,记者找王建忠颇费了一些周折。王建忠是柏东村人,今年55岁,在新村和旧村,连自家的地带承包别人的地,一共种了18亩果园,其中有10亩地已经挂果。
  
  在旧村的果园里,王建忠看着满园果树正犯愁,“一天100元都雇不到人摘苹果。”无奈,王建忠把亲朋好友都动员起来。说起种苹果树,柏东村所在的整个东城乡,王建忠算是最早的,1990年就开始了。“那时候家里穷,一门心思想挣点钱。咱一个农民,其他的都不会,只有种地还能摸着点门道。”回忆当年,王建忠说,那时候真是穷,家里的电器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
  
  种苹果需要耐心,6―8年后才会挂果见利,因此,村里并非每家都愿意种。8年后,王建忠的付出开始有了回报。尝到甜头的他,将卖苹果的收入用到了扩大果园规模上。“今年气候好,苹果长得好,一斤能卖到三块一。今年这10亩苹果,能挣14万块钱。”王建忠没有掩饰内心的喜悦,这几年,靠着种苹果,他在县城给两个儿子盖了两栋小二楼,还按照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样子做了精装修。
  
  当记者问他知不知道最近流行的那个问题“你幸福吗”,他认真地说,“你看,10年前我们家一穷二白,现在两儿一女都在县城里,有的做生意,有的上班。我有两个孙女一个孙子,我和老伴都是50多岁的人了,一年收入十几万块钱,全家人都很健康。你说我幸福不幸福?”
  
  打造苹果产业改变山村面貌
  
  柏东村党支部书记郭武旺告诉记者,全村目前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户占到80%,10万元以上的有10%,“只要手脚健全、肯吃苦,都能过上好日子。”
  
  在吉县,柏东村只是全县79个行政村的缩影。吉县是个农业县,其海拔、气候、水土最适宜种苹果树。近3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都将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这个思路延续了下来,拿出各种优惠政策、专项资金,鼓励农民种苹果树。
  
  随同采访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彦章介绍,全县34万亩农田,有29万亩种植苹果树,全县苹果年产量达16万吨,产值4.5亿元,实现了“4个80%”:苹果专业村占总村数的82.3%,从事果业生产的果农占农民总数的82.1%,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苹果产业契合了省委提出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特色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包括物流、印刷、种植等在内的完整的苹果产业链条,农民从中尝到甜头,也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多次在北京、深圳高调推销吉县苹果的县委书记毛益民说:“苹果在吉县不仅是一个富民产业,更是一个民生工程。苹果不仅是承载农民致富的产业载体,更是显示县域特色的亮丽品牌。”去年,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吉县东城乡考察调研时也对此模式予以了肯定。
  
  一颗小小的苹果,改变了一个贫困山村的命运。现在的柏东村,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碧蓝如洗的天与连绵的山相互辉映,山坡上,大片大片的苹果树,错落着干净的绿和娇艳的红,冲击着人的视觉;山坡下,规划整齐的移民新村,摩托车、汽车进进出出,儿童们在广场上嬉戏玩耍,好不热闹。
  
  采写本报记者 刘捷
  
  摄影本报记者 马立明
  
  作者:马立明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