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18吨苹果的进京路_北青网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北青网 作者:满羿   发布者:管理员
热度260票  浏览18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9月03日 13:17


  
  与经销商的合作:吃哑巴亏
  
  果农们并不在意价格,因为当时还不讲究给果树压枝、施化肥、喷农药,因为没有什么成本,毛利就几乎等于净利。然而当看到了第一批苹果的收获后,村民的想法开始转变了。他们逐渐放弃了传统粮食,开始大面积种植苹果。
  
  于是,一种“自残”也开始了。果农们开始把收购人捧成了“香饽饽”:只要收购人一出现在自家地里,果农就将他请到家中,好酒好菜好烟的伺候着。同时,果农们开始关注起别人家苹果的价格。
  
  云岩镇的农民高福旺说那时大家见面会不自觉地谈起苹果的价格,“要是听到我卖出去的苹果价格比对方高,嘴上不说,心里头高兴;但如果自己的没卖出去而对方卖出去了,就得想法了解对方的开价,还得把自家价格往下压。”
  
  然而,2000年前后,果农们第一次遇到了难题。这一年,由于“富士”苹果的流行,他们所种的“秦冠”苹果完全卖不出去,收购商开出的价格是每斤1毛钱。这个价格已经无法抵消成本了。“我们当时的心理价格是每斤5毛钱。”高缠兵说。
  
  终于一些农民不再坐等了。“你说一斤1毛钱,我就不信,到底市场是什么价格。”高缠兵说一部分有胆识的人选择了走出去,亲自去找市场。同时,当地政府也开始组织村主任、村支书到外地去学习,特别是有着丰富苹果种植经验的山东等地。
  
  这时,高缠兵选择与经销商合作来解决自己苹果的销路问题。然而这种合作对于这位“保守”的农民来说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高缠兵说他和一位天津的经销商达成了协议,双方按照五五分账。起初他对经销商完全信任,然而有一年春节,他去看望经销商,发现他在市场里卖的苹果价格高出了他们商定的价格。“价格有高的时候也就有低的时候”,经销商这样对他解释。
  
  高缠兵当然知道其中的“奥妙”。他也不好说破,更不能跟对方翻脸,因为市场不在他的手里。
  
  第一次面对市场:
  
  “装箱苹果不能上面大下面小”
  
  与经销商合作的同时,高缠兵也在向他们学着如何与终端客户打交道。终于,2008年的时候,通过一家经销商,高缠兵生平第一次与海南的一家超市合作,也开始了生平第一次的押车之旅。
  
  那时他坐在货车车厢的后排座,由于两个司机放平了副驾座椅用来轮流休息,高缠兵就在狭窄的后座窝了一路。
  
  同时,吃饭也成了问题。“我们从家带点换洗衣服,别的什么也没拿,吃饭就在路上现买现吃。”高缠兵说在途经广州一带的时候,由于遇上车祸,他们被堵在了路上。结果,路边小卖店的方便面从一袋一元多钱一下子涨到了5元钱、10元钱,“贵也得吃啊,连白开水都是买的”。
  
  让高缠兵感到更头疼的则是与超市打交道。“他们一看我们装箱的苹果,就拒收了。”高缠兵说那个时候他们每个箱子里装的苹果个头大的在上面,个头小的在下面,“这招数还是在菜市场里学的。”
  
  此外,超市对装箱分量的要求也让果农们很难适应。在果农们看来,一个箱子的苹果多出一斤,一个箱子的苹果少了一斤,只要总重量符合要求就可以了。然而对于超市来说,每箱苹果的数量都应该一样。
  
  除了苹果装箱的规格问题,在收款的时候这些果农又遇到了诸如税票等各种小麻烦。“有了这些经验,我们现在到北京打市场就不怕了。”高缠兵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