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从8分到2元每斤单价翻25倍的理由
【反弹琵琶】
品牌之路不可脱节
“以前,大堰沟村9组的‘盐源苹果’出现卖难问题,主因在于品牌打造滞后、脱节。”从1989年参工至今,作为盐源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苹果研究所所长的宋枢平,从事苹果产业方面工作已经20多年。
该县在1996年成立苹果办之前“盐源苹果”已成规模。苹果办成立当年,“盐源苹果”便一举夺得3个品牌和标识,因此,品牌打造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从1998年到2006年之间,“盐源苹果”品牌打造显得散乱、打造力度下降。
“好在从2007年开始,通过药物补贴、争取各种投入资金等办法,‘盐源苹果’品牌打造的力度再次加大。如今,县政府每年对苹果产业的投入都上千万元。”以大堰沟村为例,县上仅今年便为村民们争取来200多万元搞苹果基地建设,“在该村9组的新村建设中,县政府还投入数百万元将村里、组里的道路全修成宽阔的柏油路”。宋枢平说,当县上将公路修至村民果园后,村民们也不等不靠自筹资金数十万元,将宽敞的碎石公路修进果园,解决制约苹果运输的交通问题。
与此同时,为提高“盐源苹果”的知名度,该县在苹果品牌、标志的申报打造上更是不遗余力。
“现在,‘盐源苹果’已先后获取州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的数十个各种品牌和标识。”宋枢平说,通过积极参加州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各种平台展示、销售、获奖,“盐源苹果”的市场效应开始逐年凸显。加之优化品种形成了以红富士为主的“盐源苹果”,及盐源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盐源苹果”俏销国内外的局面便迅速行成,“所以,李家友的苹果好卖了。”
【记者手记】
畅通信息势在必行
“如果信息灵通些我家今年可以多卖20万元。”采访中,李家友这句极显遗憾的话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每年苹果销售期,总有数十上百个外地人将电话打到县农业局‘买苹果’,我们只能不厌其烦地给他们提供果农电话……”李家友的遗憾与宋枢平的“遗憾”不谋而合,共同指向同一个问题:近年来“盐源苹果”在市场俏销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畅。“组合作社想为‘盐源苹果’建个网站但没人懂电脑和技术。县农业局也想为‘盐源苹果’建网站但缺人……”原来,遗憾的背后还有两人感知的无奈。
市场信息化、信息网络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要求,建个网站、搞点培训、学点电脑技术……时下这些都是易事,为何易事成难事?“天下事为之难者亦易、不为易者亦难”,记者以为,要解决这个小问题其实只需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果农自身小小努力即可。
【数据观察】
今年,“盐源苹果”种植农户超过1.5万户、涉及7.8万余人。“盐源苹果”的种植面积已达23.8万亩,产量33万吨、产值7.26亿元。与去年比,今年的种植面积较去年增加1.9万亩,增产1万吨、增收0.86亿元。
在23.8万亩“盐源苹果”种植区中,已建起4个万亩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起12个苹果专业合作社。
“十二五”末,“盐源苹果”的种植面积将达26万亩,预计产值8.4亿元。
□本报记者李清波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