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蒋高明和他的生态农业实验地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科学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33票  浏览15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11月27日 10:37

  
  蒋高明回忆说,他问过村里80多岁的老书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1亩地也能收获1千斤粮食,这个粮食是精工细作的产品,是当今按欧盟最严格标准的有机食品,按现在的“土话”说是高端有机的。那时候,按照粮食和黄金的比值算,一亩地能刨出50克黄金,八十年代末,山东低产田的小麦也超过500斤,那时候也只是用点氨水而已。现在很惨了,一亩地只能刨出3克黄金。今天的玉米小麦产量已经上不去了,地力严重衰竭、板结了。
  
  “农民种地已经没有利润可图。因此大批土地撂荒,大量空心村出现。为什么?土里刨食累一年,不如打工干七天。即使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去打工,收入依然不能摆脱贫困。教育高收费、高利贷、医疗、交通等,又将打工挣来的血汗钱变相吸入若干无底洞。”
  
  “维持人基本生命需求的农业生产成了最弱势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所创造的红利已经严重透支。”
  
  食品安全问题带来最可怕的后果是信任危机、健康危机。
  
  “养猪的不吃猪、养鸡的不吃鸡、种菜的不吃菜,养虾的不吃虾。全社会医院火爆、药厂火爆、墓地紧张--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怎么可能持续?”怎么办?蒋高明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某专家的一种提法我很赞同,就是要建立一种城乡互信产业。从生态学角度看,不建立互信的生态农业不行了。”
  
  城市的繁荣再也不能以农村的衰败为代价了!蒋高明认为,正确的出路在于,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这些活就是为13亿人生产放心食品,修复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在上述过程中,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得到国家和城市的认可,并从经济上给与补偿。
  
  “现在的农业模式,土地不喜欢,虫子不喜欢,草不喜欢,农民也不喜欢。要恢复地力,出路在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化是前提,组织化、市场化是保障。”
  
  一个值得欣慰的信号:今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新意盎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不但把家庭农场首次写入其中,而且,着重强调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解读认为,一号文件提出了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就业的背景下,提出创新农业经营组织问题,强调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就是要解决农村出现的深层次的问题。
  
  在屋外时断时续的鸡鸣鸭叫声中,蒋高明说:“现在的农业模式,土地不喜欢,虫子不喜欢,草不喜欢,农民也不喜欢。要恢复地力,出路在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化是前提,组织化、市场化是保障”,蒋高明以一个植物学家的视角谈起自己的看法:“我是生态学工作人员,我就要把生态放第一位。没有好的生态,就没有好的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居家、健康的心态”。
  
  “组织化,有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基地、合作组织+农户+基地、家庭农场等多种模式。市场化,重要的是向城市市场开拓。我们做了测算,只要你的农产品是绿色、安全的,城里人是愿意多花钱的,3-5倍都愿意掏,这是城乡互信产业的关键。而科技投入,目前绝对是个短板。农民是不敢冒险的,比如你让他不打农药,但卖农药的老吓唬他‘不打农药,颗粒无收’。怎么办,只有先做示范给农民看”。
  
  2005年,蒋高明被山东农业大学受聘为首批泰山学者。接到聘书的那一刻,他就决定要进行他梦寐以求的生态农业乡村实验。他说:“在实验室里是搞不出任何学问来的,必须一竿子插到底,插到村”。
  
  8年实践,蒋高明的生态农场收获几何?
  
  谈起这个问题,老蒋掰着手指头开始算账:
  
  1、秸秆还田。通过养牛让秸秆“过腹还田”,趟出了一条养殖、种植、生态改善的微循环路子。
  
  他说:“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是个大难题。从**、到**、**,三任总理,发了若干个批示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务院发文计划到2015年解决秸秆焚烧的80%,还剩2年了,现在还不到40%。我认为很难如期做到了。秸秆直接还田是个好思路,但成本增大了,农民接受不了,就地焚烧,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通过养牛“过腹还田”变成有机肥再改善土地质量最科学”。
  
  蒋高明的科研团队2000年就在内蒙古建了第一个科研基地,提出来“畜南下,禽北上”,两个基地的实验对比,1亩地的废弃秸秆,可以保护草原10亩地.“中国60亿亩草原,我们用1亿亩低产田、废弃地,做高端有机农产品,解决耕地恢复、农民收入问题”。
  
  2、地力恢复与粮食增产。生态果园里,20厘米土层之内,1立方米土壤有2000多条蚯蚓。老百姓的地里只有0-50条。数据显示,生态农场的土壤有机质从0.7恢复到接近2%了。而业内普遍认为,提高1%土壤有机质至少20年到30年时间,短期提高如此之快,没有大量的有机肥是不可能的。地力恢复后,农场的试验田已于2011年,由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吨粮田。
  
  3、不用农药控制害虫。100年来农药产业的思路就是对抗,研究怎么杀死害虫,结果,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农药毒性越来越大。换种思路,采取“物理加生物”的方法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95%害虫有趋光性,只要让雌虫产卵后回不到地里,就可以在保持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避免虫灾。从2008年起,生态农场就开始使用诱虫灯。每盏灯害虫捕获从每晚最多9斤,下降到今天不足1两,全年下来,年捕获量从30多斤,下降到不到5斤。这说明害虫逐年减少的幅度是很大的,虫子倒出来可以还喂鸡。剩下有点害虫也不用担心,植物不怕咬破,况且还有一些虫类、鸟类是他们的天敌。
  
  4、生态环境改善。经山东农业大学环境学院测定,蒋高明的生态农场土壤里的重金属基本是零,农产品没有重金属超标问题,更没有农药残留。山鸡、燕子、蜻蜓、刺猬、青蛙、蛤蟆、蛇、蜜蜂、螳螂、瓢虫、屎壳郎等等久违的物种,重新回到了农田。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