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蒋高明和他的生态农业实验地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科学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33票  浏览20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11月27日 10:37


  
  5、食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他们种植的有机大蒜送到华南理工大学检测,测出来一个特异成分,对方说涉及知识产权暂且保密。但他们公开的数据显示,这些大蒜抗氧化能力特别强。“市场上的大蒜砸出蒜泥来,1个小时就变黑了。我种的大蒜7个小时还是金黄色的。抗氧化物质对人抗衰老、抗病都有重要作用。其实,再先进的仪器也赶不上小孩子的嘴巴。村里一个5岁的小姑娘,吃了农场的苹果,第二天就缠着爷爷再来买。”
  
  6、城市消费者带动起来了。“我们在淘宝网上开了网店,现在生态农场的产品全国人、包括台湾的消费者也来买,我只有120多亩地,销路没问题。另外就是订单农业,仅浙江一家企业老总一个月就要4头猪,100只柴鸡,3000个鸭蛋”。
  
  “只有六畜兴旺,才能五谷丰登。只有把有机田变成吨粮田,让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都有利可图,才能把生态农业真正推广开来”
  
  一行人跟着蒋高明开始参观。
  
  我们去的时候,恰好牛舍里刚生了一头小牛。这让他很高兴。农场的牛舍并不大,涉及存栏量只有200头。目前有120头,都是优质品种夏洛莱,生长快,瘦肉产量高,平均每头牛能长到1200斤。一头牛,至少能卖1万六七。蒋家庄党支部书记蒋胜利退下来后受雇帮农庄养牛,看到收益大,也开始在自己院子里建了牛舍,三批养了16头。村里养牛的已经达到16户,150多头。牛粪肥田,最多的一户化肥使用量仅为原来的1/4。牛粪多了,他们又帮农民建了130多个沼气池,在德国一个生态组织技术帮助下,很好的解决了冬天沼气温度的问题。要知道,在2006年,整个蒋家庄才有2头牛。
  
  出牛舍不远,是猪圈。猪圈是长方形水泥池,很干净。水压喷嘴嵌在墙上。蒋高明说,猪其实不笨,渴了就用嘴拱水嘴喝水,既省水又省人力。这里的猪全部喂花生糠、玉米面和小麦麸皮,比喂添加剂饲料的猪要多存栏6个月,但是人吃着安全,价格也贵。那个浙江的企业就是看上这一点,一直保持常年订货。
  
  蒋高明的生态农场从养牛开始,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秸秆这一困扰农业的大问题。这也逼得植物学家开始研究家畜养殖,一开始上了不少当,吃了不少苦头。
  
  “好在都坚持下来了”,他介绍说,听说农场收秸秆,虽然只有5分钱一斤,但一亩地秸秆也能卖120多块。四里八乡的老百姓往这送。可惜就是养牛业规模达不到,还有烧秸秆的,昨天晚上用手机拍下来烧秸秆的画面,看着痛心”。
  
  秸秆综合利用是生态循环农业的突破口。
  
  “我们1.2亿公顷农田除生产5亿吨粮食外,还产生约7亿吨秸秆。这实际上就是个巨大的“粮食仓”、“化肥厂”和“能源库”。7亿吨秸秆可换回1亿吨牛肉,1千克肉相当于5斤粮的热量,扣除养殖过程中的成本损耗,相当于增加3亿吨粮食。有机质还田还能够养地固碳,杜绝焚烧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这还不算一头牛每年为农民直接增收2000--3000元、沼气替代液化气的节支费用。并且,牛粪还非常适合养蚯蚓、黄粉虫。
  
  “秸秆(玉米、小麦)--青储饲料--牛--牛粪--沼气--农田”;
  
  “秸秆--牛--牛粪-蚯蚓、黄粉虫--散养柴鸡”。
  
  由此,生态农场探索出了这两条可广泛应用于循环农业的生态链和产业链。
  
  出农场大门不远,是一片苹果园,约五六亩,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蒋高明告诉我们,原来果园的男主人今年春天得癌症去世了,这和他家常年打农药有很大关系,后来他说服他们家人把这片果园租下来搞有机果园实验。
  
  在人类所有的栽培植物中,果树大概是打农药最多的。从过去每年打一两遍药,到目前一年打二十多遍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害虫们以更大的生命代价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而一些益鸟如灰喜鹊、大山雀和益虫如螳螂、七星瓢虫却几乎被消灭殆尽。
  
  不用化肥、不打农药、除草剂,还要保证高产,是项高难度的研究课题。
  
  为了确保试验成功,他们在这里挂了三盏诱虫灯。在光照不到的地方还放置了一些黏虫黄板。原来果农每年要锄5遍草,他们非但不锄,还买来白三叶草种植,让他们与杂草产生竞争,以草治草。草多了有利于保持水土减少地面蒸发,这种草固定的氮素还可以直接翻到地里做肥料,加上正好派上用场的牛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原来频繁的打农药,蜜蜂等都被杀死了,果农只好蹬着梯子给果树人工授粉,两口子一星期授不完,因为授粉不均,坐果率高很低。研究人员引进了传粉小壁蜂,解决了这个问题,装在芦苇管里可越冬,三天就可以完成授粉,成本只有几十元,剩下至少1000元的人工授粉成本,而且坐果率高大幅提高。
  
  离开果园步行约15分钟,是生态农场的养殖小院。院子不大,白鹅、鸭子成群列队在人工水域游泳。鸡舍里鸡鸣不绝于耳。
  
  蒋高明告诉我们,自己先后搞过林下养鸡、也交过不少学费,但始终解决不了人员成本问题,现在并不太成功。倒是农民蒋高玉的妻子,跟着学,趟出了条林下养柴鸡的路子,年收入达到十几万。养鸡的探索带动了家庭养鸡户们的创造性,目前,平邑内外的丰产林下,年规模养殖柴鸡达到3万只以上。
  
  这实际也形成了第三、四条循环农业的生态链和产业链:“庄稼--害虫--诱虫灯--母鸡--柴鸡蛋”、“农田--杂草--鹅(鱼)”。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