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溶村的困惑
葡萄园与固废拆解厂区相邻,污水排进了果农用来灌溉的河道
村里的老人描述,以前,葡萄是安溶村的经济支柱,每到收获季节,村里成片成片的葡萄极为壮观,风景如画。但近几年,这样的美景一年比一年少。
业内分析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葡萄走下坡路,因为品种太多竞争太厉害”。但果农之间还有一种说法——拆解作业对当地的水、空气有影响,多少降低了葡萄的品质。
记者在安溶村的亲眼所见是——
螺峰路边,距百余亩葡萄园不过十几米的一墙之内,有一家颇具规模的金属拆解厂房。虽然经过政府的整顿,该厂已经停止作业,大门紧闭,但是厂棚还没有拆除,从门缝中还是能看到被随意堆放在厂区空地的废旧金属。
与葡萄园一路之隔的是居民区和金属拆解区,一条汇入河道的小沟流经一家作坊的后门,就有大量的污水不断流出。可能是担心这些污水流进河道,有村民特意筑起了小堤,对污水进行截流。但因为水量较大,黑色的液体依然漫过小堤,流向河道。
记者驱车在安溶村里转了一圈,看到的又是——
五颜六色的橡皮管、塑料管、电线电管成捆成捆地堆放着,几乎铺满了路面;各种废旧的金属被乱七八糟地扔在路边;道路两边的土地上,到处可见焚烧后留下的黑漆漆的印迹;大量废旧金属材料加工排出的污水顺着白色和黑色的排污管流进河里……
近年来,许多原本种葡萄的村民改行了。今年54岁的老吴就是其中一位。
老吴家一直以种植葡萄为生,2003年4月,他开始涉足废旧金属拆解行业。老吴说:“这个(指拆解)技术好掌握,又不用懂什么,拿个锤子、螺丝刀就能干,谁都能干。”
一开始,老吴还没有雇人,拆解废旧金属的活都是家里亲戚帮忙干的,包括当时已经年过七旬的舅妈和自己的妻子。
“那时,我一边做拆解,一边种葡萄。每天有空,我还会去地里看看种的葡萄。后来,就顾不上葡萄了,干这个(指拆解)挣得多,钱来得也快。”于是,干了三四年后,老吴将自己家面积近2亩的葡萄园拆了,盖起了一个简易的拆解小作坊。
3月26日上午9点左右,在老吴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正在葡萄园里劳作的李胜(化名)。
“葡萄卖得不好。”李胜坦言,“很多客户买过一次后就不再来了,说是口感不好……我也觉得不好,但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们以前也都是这样种的。”
葡萄园边,是一条又黑又臭还泛着油光的河。记者问:“这水是浇葡萄用的吗?”
李胜看了一眼河水,沉默不语。记者也没再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