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溶村的困惑
老果农期盼
葡萄能像以前一样好卖
据业内人士介绍,最多的时候,安溶村种葡萄的土地有1600多亩,现在因为土地征用等原因减少到1500亩左右。村民单户葡萄种植面积在3亩-4亩地,最多的有5亩地。每亩地的葡萄产量在5000斤到6000斤,可以挣6000元到8000元,每亩地最多能挣到9000元。
以此算一笔账——以果农最多有5亩地,每亩能挣9000元计算,一户果农一年种葡萄的收入是45000元。这样的收入,与前文提到的从事拆解行业的翟女士一年的收入不相上下。
此前,有媒体在安溶村采访时,一位种葡萄的老农如此说:“如果不是年纪大了,家里就我一个人,一亩多的葡萄我真不想种了。一年六七千元的收入,跟做拆解没法比。”
4月10日,记者再一次来到安溶村的葡萄园,依旧冷冷清清,看不到人影。
转了一圈,正准备离开时,记者看到一个穿着灰色外衣的老农蹲在地上,手里不知在摆弄什么。记者走近,向老农表示自己今年想收购些葡萄,现在来看看葡萄生长情况如何。
“现在葡萄长得还好,这几亩地都是我的。”老农指了指边上的地说。
“听说这边的葡萄很有名?”
“以前卖得很好的,很多客商跟你一样,很早就自己跑来向我们买的。”
“现在销量怎么样啊?”
“跟以前没法比,什么时候能像以前一样好卖,就好了。”老农说道。
◆采访手记
在多次进入安溶村与果农交谈,我感受到他们深深的矛盾——一边是利益颇丰的拆解业,一边是苦种多年的葡萄园。
或许,更多的果农也曾想过放弃葡萄,从事拆解,但一是舍不得种了大半辈子的葡萄,二是很多人已年过半百,再从事拆解工作已是心有力而力不足。也正是这些果农对葡萄种植的坚守,更让我感觉到他们的无奈。
事实上,安溶村的困惑已经被街道重视,他们已经意识到固废拆解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并一直在寻求解决之道。
一位环保业内专家分析:采用非法拆解技术的大多是地下工厂,不考虑环境成本,所以成本低盈利高;正规的拆解企业要考虑环保问题,必须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投入大,五六年内很难盈利。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如果能“建立适合固废金属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安溶村的拆解户和果农,以及更多的有着相似困惑的村,都是一个好消息。
图中的场景是记者在安溶村看到的,五颜六色的橡皮管、塑料管、电线电管成捆成捆地堆放着,几乎铺满了路面;各种废旧的金属被乱七八糟地扔在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