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让静宁农民活出尊严——静宁县发展果品产业记
本报记者 曹剑南 陈宝全
漫步在静宁古成纪遗址厚实的城墙下,随手捡起一些碎片,柔和的线条,在眼前跳跃,让人发出无尽的畅想。静宁,因人文始祖伏羲降生在此,也因“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而名声在外。
今天,靠着苹果产业,经过三十多年接力发展,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的静宁人,他们做梦都在微笑,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是如此有滋有味。说起静宁,谁能绕得过苹果?
拥有全国苹果市场的话语权
金秋十月,在静宁苹果主产区的中南部乡镇,贴字的、摘果的、定果的……一场盛大的节日在欢声笑语、怡人的果香中拉开了大幕。
在常津果品公司经理常继锋的办公室里,操着四川、重庆、上海口音的果商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今年的苹果价格。作为静宁最大的收购、存储、出口公司,常津人每年都要跑市场,做调查,开出苹果收购的均价来。常继锋说,高了客商难以“下手”,低了果农更是不会“出手”,只有作出了符合市场的价格来,客商们才会根据苹果的品质,上下浮动。今年常津公司给出了80#红富士每斤4.4元的均价,比山东要高出三四角钱,比陕北高六七角钱。
近年来,静宁苹果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创汇4张国家级名片,静宁县被评为“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等6个国家级称号,至2011年底,全县果园面积达80万亩,占全县耕地的54.3%;挂果园面积38万亩,总产量40万吨,产值1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0%,静宁苹果在国内市场声名鹊起,已连续10年保持全国原产地最高价的记录。2011年,“静宁苹果”作为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百县百品”首选品种,正式开盘上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国苹果的价格走向。
如今,全国苹果市场的三分天下在静宁,市场是一双无形的手,苹果身价让静宁人拥有了在全国市场发声的底气。
静宁苹果何以一语定“天下”?在常继锋的眼里,静宁苹果简直完美无缺,除了规模大,商品率高,色鲜、质脆、味美,他还发现了另一个秘密天然蜡,由于昼夜温差大,苹果表面会自然生成一层保护蜡,让货架期更长。他说,静宁苹果在气调库存一段时间拿出来,就能刮出一层蜡来。成都杜氏果业公司副经理杜宏娃10年前是陕北地区的常客,一次偶然的收果体验,让他尝到了静宁苹果的甜头,从此便在静宁扎下了收果的根。在他的眼里,尽管这里的苹果价高,但品质好,商品率高,更让他和其他客商长期盘根于此的动因还是这里的苹果耐储存,不要说气调库,就是恒温库存都能储存一年时间,打着“时间差”上市,无意规避了市场风险,也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目前,仅常津果品公司租库,收果的外地客商已有200多家,全国各地的果商们纷至沓来,在这里做着他们的发财梦。(下转第二版)
优质的苹果创造了优质的生活
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人,却不再是原来的人。
仁大乡高沟村的周进祥,19岁开始栽植苹果树,现在他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算是和苹果一起成长的一代人。不要说他一年收入过了20万,家里建起了二层小楼,电器一应俱全、开上了桑塔纳小轿车,当他拿着43万元,在县城轻而易举买下一套116平方米的楼房的时候,当他建起两个大库房开始收购苹果搞代办的时候,谁能看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高沟村的支书周庄娃说,中庄社170户人家,50%的家庭果品收入过了10万元,没有一户种粮户,跟城里人一样,柴米油盐样样靠买,现在兴起了开“小车”,五十岁以下的村民近一半人拿到了驾照。
苹果效益让静宁人享受到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长期以来,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是活得最卑微的人群。随着果产业的发展,已经受益的果农达5万多户,户均纯收入南部4万元、中部2.5万元,有14.5万人靠果业稳定脱贫。如今,富裕起来的静宁果农,活出了幸福、活出了自信、活出了尊严,尤其是南部果农户年均纯收入普遍高于城镇双职工家庭。治平乡雷沟村有380多户,小轿车有210辆,75%的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平房或二层小洋楼,他们行有柏油路、喝有自来水,过着让城里人也很羡慕的生活。
当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成为社会问题的时候,苹果,为静宁人筑起了一道“防沙林”,治平乡雷沟村在今年8月份的一次计划生育外出人口摸底时发现,整个村庄,无一人外出。热水器、太阳能的大量应用,还让当地的妇女受益,县妇幼保健站治平乡进行“两癌”筛查时发现,本地妇女妇科疾病患病率仅为15.07%,低于全县平均水平87.25%。
他们的变化不仅仅在衣食住行上,还在思想观念的“城市化”,仁大乡高沟村的高文文,70岁了报旅游团去了一趟北京,看到了向往了大半辈子的**;治平乡雷沟村的雷小强、姚来昌等一帮人今年5月组团去了一趟台湾,若不是靠着苹果富起来,坐着飞机天上飞,坐着轮船海上漂,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耕读第”,溶入静宁人血液的信仰
静宁人有一句谚语:“货卖堆山。”意即货物越多,卖得越好。静宁苹果之所以能够吸引全国各地客商前来订购,并走出国门,进入欧盟等高端市场,就是靠近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作为强大后盾。尤其是近年来,静宁人把果园种到海拔1900米以上的山地,移师北上,远征灵芝、三合、原安等北部贫困乡镇,星星之火,展开燎原之势。
今天,在苹果如日中天的时候,远古文明的余脉仍然游弋浮动在静宁百姓的寻常岁月里。
苹果产业让静宁人回归到耕读传家的生活模式。静宁县素有“耕读传家”和“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但以往贫穷的生活曾迫使很多农家子弟弃读而耕。
几乎是在苹果落户静宁的同时,恢复了的高考制度为贫穷的农家子弟提供了向更高、更远发展的可能和条件。于是,子弟们秉承先辈们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以“教师苦教、学生苦读、家长苦供、社会苦帮”的“四苦”精神,创造了连续30多年在平凉全市第一,静宁果农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心无旁骛,专心耕读,果园里舍得下工夫,教育上舍得投血本。
李店镇常坪村的常洁,2005年儿子上高中,他在县城买了一套15万元的楼房,把老人送进城,给儿子做饭,三年后,儿子考上了大学,女儿接着上高中,当孩子们都高考得名,留着这套房子闲置的时候,他一出手,获利10多万元,在他的眼里,买房子不但没花钱,还给他“挣”来了十多万元。
据了解,静宁有1500户果农为供给孩子上学或方便生活在县城购置了住宅,而在县城租住楼房供孩子上学的人就更多了。全县农户每年用于孩子读书的投资约2.8亿元。据统计,静宁县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约占全县人口的1.83%,高出全省0.71个百分点,是全省闻名的高考状元县。静宁人自豪地说,我们县每年考出去的2000多名本科生和学业有成的近20名博士生,就是静宁人最大的功名。
王苹果、李苹果、赵苹果……苹果成了静宁人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当一个婴儿呱呱落地的时候,大人就为他(她)准备好了这个香甜的名字,苹果的光芒照进了千家万户。
“静宁成纪古,龙脉续当年。汗洒邓林树,果香四海天。”静宁诗人王智华先生曾有《静宁苹果歌》,是对出现在伏羲诞生地古成纪这个“龙兴之地”上的苹果王国的最好注脚。
作者:曹剑南 陈宝全
漫步在静宁古成纪遗址厚实的城墙下,随手捡起一些碎片,柔和的线条,在眼前跳跃,让人发出无尽的畅想。静宁,因人文始祖伏羲降生在此,也因“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而名声在外。
今天,靠着苹果产业,经过三十多年接力发展,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的静宁人,他们做梦都在微笑,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是如此有滋有味。说起静宁,谁能绕得过苹果?
拥有全国苹果市场的话语权
金秋十月,在静宁苹果主产区的中南部乡镇,贴字的、摘果的、定果的……一场盛大的节日在欢声笑语、怡人的果香中拉开了大幕。
在常津果品公司经理常继锋的办公室里,操着四川、重庆、上海口音的果商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今年的苹果价格。作为静宁最大的收购、存储、出口公司,常津人每年都要跑市场,做调查,开出苹果收购的均价来。常继锋说,高了客商难以“下手”,低了果农更是不会“出手”,只有作出了符合市场的价格来,客商们才会根据苹果的品质,上下浮动。今年常津公司给出了80#红富士每斤4.4元的均价,比山东要高出三四角钱,比陕北高六七角钱。
近年来,静宁苹果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创汇4张国家级名片,静宁县被评为“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等6个国家级称号,至2011年底,全县果园面积达80万亩,占全县耕地的54.3%;挂果园面积38万亩,总产量40万吨,产值1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0%,静宁苹果在国内市场声名鹊起,已连续10年保持全国原产地最高价的记录。2011年,“静宁苹果”作为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百县百品”首选品种,正式开盘上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国苹果的价格走向。
如今,全国苹果市场的三分天下在静宁,市场是一双无形的手,苹果身价让静宁人拥有了在全国市场发声的底气。
静宁苹果何以一语定“天下”?在常继锋的眼里,静宁苹果简直完美无缺,除了规模大,商品率高,色鲜、质脆、味美,他还发现了另一个秘密天然蜡,由于昼夜温差大,苹果表面会自然生成一层保护蜡,让货架期更长。他说,静宁苹果在气调库存一段时间拿出来,就能刮出一层蜡来。成都杜氏果业公司副经理杜宏娃10年前是陕北地区的常客,一次偶然的收果体验,让他尝到了静宁苹果的甜头,从此便在静宁扎下了收果的根。在他的眼里,尽管这里的苹果价高,但品质好,商品率高,更让他和其他客商长期盘根于此的动因还是这里的苹果耐储存,不要说气调库,就是恒温库存都能储存一年时间,打着“时间差”上市,无意规避了市场风险,也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目前,仅常津果品公司租库,收果的外地客商已有200多家,全国各地的果商们纷至沓来,在这里做着他们的发财梦。(下转第二版)
优质的苹果创造了优质的生活
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人,却不再是原来的人。
仁大乡高沟村的周进祥,19岁开始栽植苹果树,现在他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算是和苹果一起成长的一代人。不要说他一年收入过了20万,家里建起了二层小楼,电器一应俱全、开上了桑塔纳小轿车,当他拿着43万元,在县城轻而易举买下一套116平方米的楼房的时候,当他建起两个大库房开始收购苹果搞代办的时候,谁能看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高沟村的支书周庄娃说,中庄社170户人家,50%的家庭果品收入过了10万元,没有一户种粮户,跟城里人一样,柴米油盐样样靠买,现在兴起了开“小车”,五十岁以下的村民近一半人拿到了驾照。
苹果效益让静宁人享受到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长期以来,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是活得最卑微的人群。随着果产业的发展,已经受益的果农达5万多户,户均纯收入南部4万元、中部2.5万元,有14.5万人靠果业稳定脱贫。如今,富裕起来的静宁果农,活出了幸福、活出了自信、活出了尊严,尤其是南部果农户年均纯收入普遍高于城镇双职工家庭。治平乡雷沟村有380多户,小轿车有210辆,75%的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平房或二层小洋楼,他们行有柏油路、喝有自来水,过着让城里人也很羡慕的生活。
当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成为社会问题的时候,苹果,为静宁人筑起了一道“防沙林”,治平乡雷沟村在今年8月份的一次计划生育外出人口摸底时发现,整个村庄,无一人外出。热水器、太阳能的大量应用,还让当地的妇女受益,县妇幼保健站治平乡进行“两癌”筛查时发现,本地妇女妇科疾病患病率仅为15.07%,低于全县平均水平87.25%。
他们的变化不仅仅在衣食住行上,还在思想观念的“城市化”,仁大乡高沟村的高文文,70岁了报旅游团去了一趟北京,看到了向往了大半辈子的**;治平乡雷沟村的雷小强、姚来昌等一帮人今年5月组团去了一趟台湾,若不是靠着苹果富起来,坐着飞机天上飞,坐着轮船海上漂,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耕读第”,溶入静宁人血液的信仰
静宁人有一句谚语:“货卖堆山。”意即货物越多,卖得越好。静宁苹果之所以能够吸引全国各地客商前来订购,并走出国门,进入欧盟等高端市场,就是靠近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作为强大后盾。尤其是近年来,静宁人把果园种到海拔1900米以上的山地,移师北上,远征灵芝、三合、原安等北部贫困乡镇,星星之火,展开燎原之势。
今天,在苹果如日中天的时候,远古文明的余脉仍然游弋浮动在静宁百姓的寻常岁月里。
苹果产业让静宁人回归到耕读传家的生活模式。静宁县素有“耕读传家”和“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但以往贫穷的生活曾迫使很多农家子弟弃读而耕。
几乎是在苹果落户静宁的同时,恢复了的高考制度为贫穷的农家子弟提供了向更高、更远发展的可能和条件。于是,子弟们秉承先辈们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以“教师苦教、学生苦读、家长苦供、社会苦帮”的“四苦”精神,创造了连续30多年在平凉全市第一,静宁果农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心无旁骛,专心耕读,果园里舍得下工夫,教育上舍得投血本。
李店镇常坪村的常洁,2005年儿子上高中,他在县城买了一套15万元的楼房,把老人送进城,给儿子做饭,三年后,儿子考上了大学,女儿接着上高中,当孩子们都高考得名,留着这套房子闲置的时候,他一出手,获利10多万元,在他的眼里,买房子不但没花钱,还给他“挣”来了十多万元。
据了解,静宁有1500户果农为供给孩子上学或方便生活在县城购置了住宅,而在县城租住楼房供孩子上学的人就更多了。全县农户每年用于孩子读书的投资约2.8亿元。据统计,静宁县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约占全县人口的1.83%,高出全省0.71个百分点,是全省闻名的高考状元县。静宁人自豪地说,我们县每年考出去的2000多名本科生和学业有成的近20名博士生,就是静宁人最大的功名。
王苹果、李苹果、赵苹果……苹果成了静宁人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当一个婴儿呱呱落地的时候,大人就为他(她)准备好了这个香甜的名字,苹果的光芒照进了千家万户。
“静宁成纪古,龙脉续当年。汗洒邓林树,果香四海天。”静宁诗人王智华先生曾有《静宁苹果歌》,是对出现在伏羲诞生地古成纪这个“龙兴之地”上的苹果王国的最好注脚。
作者:曹剑南 陈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