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桃乡人的生意经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北京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411票  浏览16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9月24日 14:45
  本报记者 巩峥 李祥
  
  寅洞村的桃今年不够卖了。
  
  这个平谷小村,自打7月底进入采桃季到现在,天津的、盘锦的、广东的……各地牌照的货车,日日在村里穿梭运货。夜深时,村中的大桃交易市场人头攒动,各地收购商都来这里抢货。凌晨两点准时开市,天不亮,带着夜露摘下来的30多吨大桃就会被抢购一空。
  
  不少客商怕抢不上桃,提前直接把果农的桃树甚至桃园包圆儿了。还有的来不及上门抢货,就直接电话订购。月初,果农崔占芹接了单呼伦贝尔的生意,买主让她直接航运过去40箱桃,不见面、不验货,直接打款。
  
  今天这么走俏的桃,只有寅洞村人自己知道,也曾有过卖不动的时候。
  
  “盖帽儿”
  
  寅洞村的大桃产业起步早。上世纪90年代初,全村1800亩地就成了连片的桃园,300多户人家种桃为业。当时,这样的种桃专业村,北京凤毛麟角,全国也不多见。桃子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一边倒的卖方市场,让寅洞村跟其他产地一样,流行起了潜规则——“盖帽儿”。树上结桃,总有优劣,“盖帽儿”就是卖桃时把个大、色艳的码在上层,个小、寒碜的放底下,鱼目混珠搭售出去。村里人还编了顺口溜:“上边大、底下小;筐不满,垫点草”,视之为生意经,津津乐道。
  
  可进入2000年,“盖帽儿”这招慢慢不灵了。彼时,种桃的多了,市场上各种水果也越来越丰富。客商们挑剔起来,验货愈发严。仍卖“盖帽儿”桃的寅洞村逐渐被打入另册。
  
  2002年,成都采购商、寅洞村曾经的大主顾——“桃大富”,因为一筐漏网的“盖帽儿”桃,丢了西南五市的订单。他火冒三丈找到村里,甩下狠话:“你们要还这么个卖法,我再不来了。”
  
  这话,寅洞村人当时没放在心上,认为“东方不亮西方亮”,走了个“桃大富”还有的是别的客商。可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客商们不约而同纷纷出走,就连打了七八年交道的十几位老主顾,也不再联系。
  
  取经
  
  转年又到采桃季,眼看一批批果子仍是无人问津,村里紧急商讨对策。老桃农邢彦永听一个熟识的客商说,今年不少人打算绕开寅洞去附近的河北收桃。
  
  别人凭啥把客商勾去了?当时负责农技推广的村委委员邢术贺,准备去探探底细。
  
  绕承德、走兴隆,转了一大圈,带回来的是这样的发现:也不见得人家桃子有多好,但人家不卖“盖帽儿”桃,而是将桃子分出级别等次,品相好的卖高价,不好的贱卖。邢术贺前去探访时,好桃子已经脱销,叫价日日攀升,二三等的桃子虽便宜,但折算下来农民还是赚了。
  
  邢术贺如梦方醒。如今的市场,已不是靠耍花活就能拿下的了,老黄历得翻篇儿了。
  
  但在当时,多数桃农的观念仍没转过来,大伙儿心里盘算的,还是眼下手里已经熟透的这批桃怎么尽快倒腾出去。有人提议,哪怕去外面买点好桃,提高“盖帽儿”桃中好桃的比例,也得尽快把积压的存货卖出去。不少人附和,邢术贺坚决反对。
  
  在两种意见的争执中,寅洞村的桃产业这一年滑落至历史最低谷,利润同比降了将近四成。
  
  砍枝
  
  连续两年大幅退步,痛定思痛,寅洞村在2003年冬再开全村大会,邢术贺靠诚信打品牌的观点,再次被拿出来讨论。
  
  怎么打品牌?这不仅是寅洞村,也是当时整个平谷大桃产业亟待破解的瓶颈。曾经独占鳌头的桃乡已然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各产地的竞争压力,甚至连北京本地市场也开始被山东等地的桃大举攻占。(下转第三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