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富县苹果丰收增产2万斤 果农多投1万却1分没多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91票  浏览153次 【共1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9月28日 13:40
  “去年2.7元,今年2.2元。”别的果农苹果收购价发愁时,参加合作社的果农却丝毫未受影响。富县北道德乡58户农民成立苹果果业合作社,抱成团,自建产、供、销渠道,但运行两年多来,一些入社的果农却又重新当起了散户,到底是怎么回事?本报记者连续多日调查走访,探寻这种民间自发的组织所面临的困境。
  
  进入9月下旬,苹果进入采摘期,以往这个时节,果商们已忙着和果农谈价,订果子。但是今年眼看“十一”临近,果园内外却一片平静。“往年苹果套袋还没取下来呢,果商就急着订货,可今年这些果商却坐在宾馆玩牌观望。”富县北道德乡照八寺村果农段星伟说,果商们正在与果农们就苹果收购价格进行博弈。
  
  果农 多产两万斤 钱却没多赚
  
  富县紧邻洛川,与洛川一样也是个苹果大县,全县苹果种植面积36万余亩。今年,全县苹果增产在望,虽是个丰收年,但苹果的收购价却不如人意。“去年70(指苹果直径70毫米)以上的苹果收购价是每斤2.7元,今年果商只给2.2元。”9月23日,在富县北道德乡照八寺村,果农段星伟说,今年苹果丰收了,按说收入会高一些,就目前看,似乎今年的行情还不如去年。
  
  段星伟算了笔账:他家苹果园15亩,去年投资3.2万元,产苹果4万斤,收购价每斤2.7元,采摘时雇工人10人,每人每天工资50元,工期一个月,最终获利6万元左右。
  
  今年产量约6万斤,但投资也增至4.2万元,采摘期工资涨到70元,如果按2.2元价格卖给采购商,今年是增产不增收,况且产量增了,要么多请四五个工人,要么工期延长,成本都会有所增加。
  
  “增产2万斤,果品质量好于去年,但最终获利还是去年的6万元水平。投入多了,产量高了,收购价跌了,并没有多赚到钱。”段星伟很郁闷。
  
  市场 零售价坚挺 果农却没得到实惠
  
  今年苹果收购价不如去年似乎已成定局。洛川县苹果果业管理局局长王建峰分析说:“今年苹果收购价不高,主要是与去年价格比较,我个人认为这几年苹果收购价不断走高,已经到了价格调整阶段。今年收购价跌了几毛钱,我认为是正常的波动。”
  
  在富县,一名来自四川的果商透露,今年收购价低,除了陕西苹果普遍丰收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果商手里还囤有去年收购的苹果,存货没卖完,果商们也不敢轻易抬价收购新果。
  
  收购价低了,零售价也应该会低些吧,但记者在延安水果店走访,发现苹果并不比去年便宜。果农秦向阳说,他日前刚从广东佛山发货归来,他说:“那边的苹果零售价每斤还是7元多。即便在西安,零售价每斤也在6元左右。”
  
  采购环节的行情跌了,但终端销售的价格依然坚挺,苹果与当下许多农产品一样,大部分利润都被中间流通环节拿走了,果农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
  
  探索 成立合作社 赚取中间利润
  
  散户果农们还在观望焦虑中,但富县北道德乡的果业大户秦保全却相对轻松,这几天他正忙着取下苹果上的套袋。2009年,他和几个农户挑头,成立了富县北道德乡圣地果业专业合作社,有58名农户入社,涉及果园1000余亩,由于产销量大,可以自行组织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直销,这样以合作社为依托,将产、供、销渠道掌握在生产者手里,中间环节的一部分利润就归自己了。
  
  自己掌握直销环节究竟有哪些好处呢,老秦告诉记者一个秘密:“零售的苹果是分级的,按照苹果直径分为65、70、80和90几个等级,每个等级价钱都不一样,我们按照东莞零售市场要求对苹果分级,比如,65苹果的发价为3.8元,70苹果的批发价为4.2元,75苹果的发价为4.6元,80苹果的发价为5元。如果是散户,苹果无论大小,都是按照70规格卖给中间商的,这样苹果分级的利润就被人家赚走了。
  
  成立合作社另一个优势是能控制投入成本。果园面积大,用肥和农药的需求也大,厂家都愿意做这样的大买卖,于是合作社可以采取竞标,压低价格。
  
  困境 合作社遇瓶颈“缺钱”
  
  运行了两年多的苹果合作社见到了一定成效,但并非一帆风顺。已有一些社员回到散户状态,重新跟外地的收购商“眉来眼去”了。据记者了解,整个富县果业合作社也就10余个,95%的果农仍为散户。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秦保全也是北道德乡苹果合作社的理事长,他说了俩字,“缺钱”。
  
  苹果成熟后,在包装、运输等环节,应该由合作社统一定制纸箱、组织物流,但这些费用高达几十万元,从哪弄?“没法向社员要,都是种地的农民,让一户出个10000元,根本不现实。当初入会,每户缴纳会费也只有100元,合作社自有资金总共加起来也就五六千元,啥事也办不了。”
  
  融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向当地信用联社贷款,秦保全说,当地政府也积极帮助果农向信用社贷款,但并没有得到积极响应,“合作社做一次销售,需要资金30万元,但去信用社贷款10万元都很难。扣掉利息、保证金等,10万元的贷款,拿到手里也就六七万元。”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合作社难以建立起统一和规模性的产供销体系,苹果熟了,但合作社难以发挥效用,一些入社的果农不得不像散户一样,再次跟苹果贩子讨价还价。
  
  问题
  
  没担保没信用评级银行不敢放贷
  
  在北道德乡苹果合作社,不时听到果农对信用联社“嫌贫爱富”的抱怨。当地县政府一名官员也说:“县政府非常支持当地果业,也帮助果农申请贷款。但说到底,银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政府不可能行政命令人家必须提供贷款。”
  
  一家信用联社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银行放贷,要考虑借贷方还贷的风险能力。合作社毕竟是松散的协会,信用难以评估,我们把款贷出去,对方拿什么担保?”
  
  “金融服务有自己的规则,贷款方的资质和担保等条件是必备的,换句话说,如何建立起农村信用评级体系才是解决贷款难的关键。”延安大学一名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专家对记者说。
  
  “合作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一种探索,不仅涉及产品的买卖,还有资金的流通。”延安市委一名曾经从事果业市场研究的官员也谈到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短板。
  
  借鉴
  
  1千万贷款7天还清人家怎么做到的?
  
  北道德乡苹果合作社的融资困境折射出的本质问题是农村信用体系的不完善,而建立农民的信用体系,仍需要政府的有所作为。
  
  同处陕北的神木县尔林兔镇,为解决农户融资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他们的做法是,由镇政府担保,为农民从银行贷出无息或者贴息贷款。同时,协助银行为每户贷款的农户建立信誉档案,此后每年根据农户的还款时间,及信誉档案显示的信息,给农户提供贷款。去年,尔林兔镇为800多户农民在神木农村合作商业银行争取到低息支农贷款1000万元。该银行尔林兔镇分理处主任贺军说:“1000万元贷款到期,这些农民仅用7天时间就全部还清了贷款。”
  
  看来,农民的信用并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如何建立信用机制的问题。制度到位,农民很讲信用。目前,政府作保的模式也在其他地方进行尝试,洛川县手笔更大,当地政府成立了担保公司,专门帮助苹果种植户和合作社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当然,各地情况不同,政府担保的模式是否可以大范围借鉴和推广尚无定论,但
  
  解决像北道德乡苹果合作社这样的融资困境,就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搭建起农村经济发展信用体系。目前,富县政府开始积极探索,首先将和农行携手,为果农们准备2000万元贷款,并由政府贴息100万,为合作社作担保;其次,协助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为贷款提供有力支持。本报记者梁军张波文/图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