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板栗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剖析信阳板栗产业:产业链条为何忽有忽无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地方新闻网站 王洋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08票  浏览23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9月16日 15:44
  说起板栗,在信阳人的记忆里有一个绕不开的企业--华栗公司。该公司生产的蜜力牌板栗果茶,曾经是信阳人春节走亲访友的必备佳品,是许多80后、90后年轻人眼里和健力宝有得一拼的饮品。如今,它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在它之后,能叫得响名字的板栗生产加工企业,寥寥无几。
  
  与信阳板栗还停留在原果销售阶段相比,作为同样闻名全国的板栗之乡,湖北罗田、河北迁西、山东莒南等后起之秀,其板栗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引以为荣的资本
  
  在板栗深加工方面,信阳不是没有引以为荣的资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原信阳县就兴建了板栗深加工基地--华栗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板栗果茶、罐头、板栗粉等近10个系列产品,其中,板栗果茶更是国内首创,曾荣获“全国优质农产品金奖”、“全国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金奖”、“全国轻工优秀新产品奖”、“第三届全国食品饮料博览会金奖”等殊荣,是国内首家大型板栗综合加工企业。
  
  产品投放市场后,一段时间内颇受欢迎。但到了后期,企业就每况愈下。在原华栗公司副总经理曾繁俭看来,市场份额小,资金周转不灵,技术含量低,管理手段落后等是主因。“原因挺复杂,市场就集中在豫南这一小块,拓展困难,而收板栗给的都是现钱,直接成本高,资金周转不过来。”曾繁俭说。
  
  逐渐没落的“贵族”
  
  在华栗股份有限公司退出市场后,我市相继出现过少数小型板栗加工厂,但始终不成气候。
  
  浉河区是我市板栗主产区,但据浉河区林业局统计,2012年全区只有板栗加工厂5家,产品均为粗加工的板栗罐头、板栗米等,年产值为60万元。“年加工生板栗12万公斤,全区板栗年产量为1500万公斤,也就是说,深加工1/10还不到。”浉河区林业局办公室主任刘亚军说。
  
  在我市板栗深加工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外省不少地方的板栗产业链条却不断完善,成为后起之秀。在采访过程中,湖北罗田、河北迁西、山东莒南等地,屡屡被我市从事板栗行业的人员提及。
  
  9月2日,虽然阴雨连绵,但在浉河区柳林乡,信阳市农润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张振亮依然奔波在收栗途中。每年他收购的板栗有1万多吨,其中有近1000吨加工成板栗仁,供货给山东绿润集团。他告诉记者,一吨板栗仁利润空间为2000元-3000元,比卖板栗强得多。
  
  同样,河北迁西近年通过“迁西板栗”产地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的申请认定,板栗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家,龙头企业53家,产品远销海内外。栗果飘香倾四方,湖北罗田板栗节已连续举办11届,招商引资效果显着,成功引进山东绿润,组建湖北绿润食品有限公司,具备年加工板栗5000吨以上的生产能力,实现了以种植为基础,以深加工为创新,以生态旅游为增效的三产融合,完成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传统板栗种植到开发板栗文化内涵的“跳跃”.“现在我们的板栗一斤卖到2元多就算高价了,与鼎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迁西、罗田,人家的价格依然是7元-9元/斤。”在多地取过“经”的信阳市福安清真冷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曾福安无奈地说。
  
  艰难发展的板栗加工业
  
  “没有深加工企业,是我市板栗产业发展的致命弱点。”在采访中,浉河区林业局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丁四海直言不讳。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板栗的产、供、销、加工不能形成产业链条。数据显示,我市由于板栗采收后未能及时加工,致使大量坚果霉烂,霉烂严重时达30%-50%,即使在冷库中长期贮存,其霉烂率也达到20%左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市就开始大规模种植板栗,为何时至今日,产业链条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也许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说明一二。
  
  昨日上午,在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多栗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自去年12月份正式投产,截至今年6月,该公司生产栗子汁饮料16万件,产值800万元左右。“但这离公司设计产能相差甚远。”生产厂长胡冰告诉记者。
  
  胡冰与板栗有着颇深的渊源。他曾在华栗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质量技术工作。“自从华栗停产后,信阳在板栗汁生产这一块就是空白,我感觉很多人对这个产品很认可、很怀念。”胡冰说。
  
  “计划一期生产板栗汁,二期围绕板栗食品做文章,如速溶板栗粉、板栗羹。目前来看,由于产品上市时间较短,品牌认可度不足,公司租赁的集聚区厂房不能抵押贷款造成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无法投入大量的广告和宣传费用,产品推广力度严重不足。”胡冰说。
  
  通过半成品加工供货尝到甜头的张振亮,不是没考虑过更进一步,但资金依然是困扰他的主要问题。“机器设备、厂房、技术……最起码得3000万,哪来这么多资金?”张振亮说。
  
  对于与张振亮遇到一样难题的曾福安来说,他采取的措施是与韩方合作,由韩方提供机器设备。“由于要带设备,在关税这一块他们希望能有优惠。其实,在外地,为支持板栗产业发展,会有低息贷款等政策。”曾福安说,如果能得到政府在技术引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再加上企业自身苦练内功,信阳板栗产业前景依然很好。(信阳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